彭博周刊封面故事 談「此貨來自台灣」 - 股票

By Callum
at 2019-05-18T20:01
at 2019-05-18T20:01
Table of Contents
彭博周刊封面故事 談「此貨來自台灣」
2019-05-18 01:09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5/18/2/6316252.png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最新一期雜誌以「此貨來自台灣」為封面故事。 圖/擷自《彭
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臉書粉專
隨美國與中國貿易戰不斷升溫,美國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最新一期雜誌以「此貨來自台灣
」為封面故事,指出部分台商和港商正部署把廠房搬離中國大陸,探討是否會帶來「
Made in Taiwan」的浪潮。
最新一期彭博商周中文版的封面故事,刊登四頁的文字報導和插圖,探討台商與港商如何
因應美中貿易戰,並提到這會否帶來「Made in Taiwan」的浪潮。
報導指出,不少台商過去一直在大陸設廠,美國向中國提高徵收關稅後,其出口貨品也被
徵收重稅,為免大幅增加成本,台商逐步把工廠由大陸撤回老家台灣,台達電便是其中之
一。
報導引述台達電行政總裁鄭平說,計劃未來五年雇用7,000多名台灣工程師,目標是降低
公司對大陸的倚賴。蘋果主要供應商之一的廣達,去年底斥資新台幣42.8億元購入桃園龜
山華亞科技園區土地及近8,900坪廠房,預計作為高階產品回台生產基地。
過去一直在大陸設廠的港商也積極尋找新的廠址,以避開美國徵收關稅,台灣是其中的選
擇。
報導引述香港金邊實業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說,
他正想把大陸廠房移到台灣,因台灣在進出口關稅上具有優勢。
劉達邦說,相對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具有不少優勢,比如語言和風土人情等。報導表示,
「不小少港商亦已逐步撤廠,『移民台灣』是否港商的下一個大潮流」?
台商台達電貿易戰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511/3819821
香港跟中國站一起
結果,美國連香港也一併打下去,港商無奈要將事業移民台灣
--
2019-05-18 01:09經濟日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
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5/18/2/6316252.png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最新一期雜誌以「此貨來自台灣」為封面故事。 圖/擷自《彭
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臉書粉專
隨美國與中國貿易戰不斷升溫,美國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最新一期雜誌以「此貨來自台灣
」為封面故事,指出部分台商和港商正部署把廠房搬離中國大陸,探討是否會帶來「
Made in Taiwan」的浪潮。
最新一期彭博商周中文版的封面故事,刊登四頁的文字報導和插圖,探討台商與港商如何
因應美中貿易戰,並提到這會否帶來「Made in Taiwan」的浪潮。
報導指出,不少台商過去一直在大陸設廠,美國向中國提高徵收關稅後,其出口貨品也被
徵收重稅,為免大幅增加成本,台商逐步把工廠由大陸撤回老家台灣,台達電便是其中之
一。
報導引述台達電行政總裁鄭平說,計劃未來五年雇用7,000多名台灣工程師,目標是降低
公司對大陸的倚賴。蘋果主要供應商之一的廣達,去年底斥資新台幣42.8億元購入桃園龜
山華亞科技園區土地及近8,900坪廠房,預計作為高階產品回台生產基地。
過去一直在大陸設廠的港商也積極尋找新的廠址,以避開美國徵收關稅,台灣是其中的選
擇。
報導引述香港金邊實業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說,
他正想把大陸廠房移到台灣,因台灣在進出口關稅上具有優勢。
劉達邦說,相對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具有不少優勢,比如語言和風土人情等。報導表示,
「不小少港商亦已逐步撤廠,『移民台灣』是否港商的下一個大潮流」?
台商台達電貿易戰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511/3819821
香港跟中國站一起
結果,美國連香港也一併打下去,港商無奈要將事業移民台灣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Hedy
at 2019-05-23T02:54
at 2019-05-23T02:54

By Damian
at 2019-05-23T13:44
at 2019-05-23T13:44

By Heather
at 2019-05-23T22:17
at 2019-05-23T22:17

By Charlie
at 2019-05-27T23:31
at 2019-05-27T23:31

By Eartha
at 2019-05-28T08:31
at 2019-05-28T08:31

By Yedda
at 2019-05-31T07:38
at 2019-05-31T07:38

By Vanessa
at 2019-06-04T10:10
at 2019-06-04T10:10

By Agatha
at 2019-06-06T15:35
at 2019-06-06T15:35

By David
at 2019-06-11T08:13
at 2019-06-11T08:13

By Ina
at 2019-06-11T19:03
at 2019-06-11T19:03

By Oliver
at 2019-06-15T23:46
at 2019-06-15T23:46

By Franklin
at 2019-06-18T22:28
at 2019-06-18T22:28

By Charlie
at 2019-06-18T23:52
at 2019-06-18T23:52

By Barb Cronin
at 2019-06-20T04:38
at 2019-06-20T04:38

By Ursula
at 2019-06-22T05:09
at 2019-06-22T05:09

By Candice
at 2019-06-23T05:17
at 2019-06-23T05:17

By Delia
at 2019-06-24T02:15
at 2019-06-24T02:15

By Barb Cronin
at 2019-06-26T12:11
at 2019-06-26T12:11

By Enid
at 2019-06-29T22:04
at 2019-06-29T22:04
Related Posts
關稅施壓中國 股神巴菲特與前高盛CEO挺川

By Queena
at 2019-05-18T17:09
at 2019-05-18T17:09
2382廣達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9-05-18T16:42
at 2019-05-18T16:42
資金避風港 鎖定3大族群

By Charlotte
at 2019-05-18T15:51
at 2019-05-18T15:51
高鐵股價破40元但官股不能賣 原因是這樣

By Aaliyah
at 2019-05-18T15:49
at 2019-05-18T15:49
耐震潛力股 內外資同步看多

By Elma
at 2019-05-18T15:45
at 2019-05-18T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