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的選擇權(賣方)執行心得 - 期貨
By Joe
at 2017-02-20T05:14
at 2017-02-20T05:14
Table of Contents
除舊布新一下,選擇權賣方策略是我去年執行的主力策略
今年要換一個策略執行,順便為自己做個記錄
推廣一下研究的選擇權賣方概念,緩和市場上賣方風險無限的說法
以下是一整套賣方配套的概念
這邊先做一些前提聲明:
1.雖然是盡量以原理設計
但建議不止是用在台指
個人是在國際盤大量搜尋標的分散做,認條件不認商品的那種
2.不建議太小的本金做賣方
因為風險是完全跟著你要的報酬率而定
呃,幾個七位數比較有把握吧?
3.因為找標的與等待很花時間,要一直找一直找
若只在台指的話,可以等一年總有幾次的機會,其他時間不動作
從原理來說,個人不建議有上班的常態做賣方,跟雞肋一樣
以下
重點直接放在賣方策略概念
如果說買方的意思是押注"事情會發生",價外多遠就代表事件多嚴重
賣方就是押注"事情不會發生到多嚴重"
後者當然是較好控制的
賣方的最大優勢是"概率"優勢,收益率%=(權利金/保證金) x (年/剩餘天數)
也就是要"等待"概率極度優勢的條件下,去選擇你要的收益率
評估深價外賣方的勝算比評估價差勝算簡單多了
賣方原則上是必須選擇"行情不會到的地方
因此不要在行情沒走出來之前去動作
在走勢發生後才去判斷"不會到哪裡"
只要有一定程度耐心,並不需要太精準的判斷
等待條件到位即可
方向與你無關
賣方賺取的是時間報酬率,需要判斷的是優勢概率有多少
不吃大行情,不管方向,要摒除看到噴出就興奮的情緒
舉例:
脫歐公投開獎前,那是買方盤,不要去淌渾水
開獎後,短期大崩盤,若急跌一千點
這時可以評估,指數在短期內再跌幾千點機會並不大(那時我傾向緩跌)
雖然結論是往上噴,但對sp沒有影響
至於上方,sc不可能到的地方收益太低,因此直接排除
深價外只論概率與收益率
不會到的地方至少是一個幅度滿足之外的地方
一年總有幾次大事,這時需要一些總經判斷
當然也可以選擇空倉不判斷,慢點進場頂多少撈一點
平時同樣是等待條件,我的條件之中有一種是依靠幅度滿足去選點的
考量成本與統計,時間頻率要使用大一點,別用分時k
(個人習慣是用小時+4小時+週。只開成交量,沒有任何其它指標)
舉例:
多大的盤整區對應多大的幅度,折返之後對應多大的延續幅度
假如日經洩了一千點,折返500點,再殺一千點,然後放量
(我覺得量放大很重要,幅度滿足加爆量)
這時短線再跌幾千點的機會極度渺小
且波動很大報價超甜
面對大的經濟事件時,需要財經知識
面對日常走勢,大多靠著統計優勢,與耐心紀律
缺點是精神耗弱,而且非常無聊
幅度滿足類的條件,只是眾多條件的一種,條件怎麼設定取捨就~各人研究吧
跟挑選觀察股一樣
賣方要找高勝率的條件不難,但需要一定的看盤經驗,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能手賤
選取的檔位相當吃經驗,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表達就是了
我認為可以用時間對襯,與幅度對襯,再去找能接受的收益率這樣
(這方面的理論請自行找書或觀察)
選擇權有期貨的特性,是帶有槓桿的
不建議集中持倉單一目標,倉位較重的要盡快見好就收,毛毛的就跑
即使是短線,短天期內的賣方報價波動特性也是有絕對優勢的
波動率只要稍微減緩,價外權利金就會下跌,即使走勢根本沒動
只要減速就行了,差不多就好
若出現不錯的停損點,可以用買方或期貨進去做
比較沒壓力的賣方配倉,例如一百萬本金做三口,去持有不同標的的賣方各一口
會比集中持有在同一標的穩定
重點一定不能過度集中在某個重大倉位
有時甚至有讓輕倉履約成現貨的心情(通常是外匯)
這跟做資產配置類似
深價外賣方是靠概率優勢去放高利貸,精準來說是做"放空波動率"
越接近根本走勢越依靠對行情的判斷
價差策略的色彩就越濃厚
價差風險會超過概率優勢,只剩下以獲利潛能換取的些微波動特性優勢
幾個操作的要素:資本、知識(含風控)、技術(含人性面)
其實我認為是資本最難達成
有足夠的本金是最難的。錢換經驗,經驗換錢
我不建議開槓桿,槓桿會抵銷大數法則的概率優勢,因此必須壓低槓桿
相對的,不適合做賣方的時候,就是適合買方
例如盤整老半天,沒有波動的時候
買方要求的是快速走勢,快速波動的風險足以彌補時間消耗
例如突破盤整平台噴出,以及大區間來回震盪。
這兩種時候走最快,別去追價賣方
我認為買方去做價平的那檔比較有效
優勢是停損比較不痛,對於台指這種到處是亂跳缺口的特性,可以考慮使用
但我的計算是認為若走勢連續(海期大多很連續,台指五月據說也要連續了)
直接用期貨即可,停損痛就降低口數。
深價外買方不談,這個除了技術之外,還需要人品
賣方如果要求30%以上的收益率,整年計算下來,需要一些走勢的判斷,與一些停損機制
因為有時是帶有對走勢判斷的風險下去做的
20%附近的話,大走勢時別幹蠢事即可
只要10%上下的話,相當的無腦
但資本不能太小,跟賣保險有點像,用數量稀釋錯誤單的損傷
撿石頭只能撿兩顆跟可以撿一堆再選的,效率也差不少
以去年一整年,工作就是持續的到處搜尋符合條件的深價外賣出
即使見鬼吃過幾十倍爆擊的黑天鵝,月回報率還是沒啥回檔的30度角上坡
由於黑天鵝之後波動率暴增,反而有很多很好的交易機會回血,當然躲掉更好
最大單筆回檔3%(一次手賤,一次被人行RMB爆擊)
整理結論,這是以賣方概率優勢/收益率為原則的方法:
1.以配置的概念去建立賣方組合,選擇走勢不會到的位置,做時間收益率
(IB在瑞郎事件後改變風控的方式,賣方持倉過大會被收很高的風險費用,但持有很多標
的不會)
2.耐心的等待條件(勝算)與收益率到達能接受的水準才進場
不押注方向,不做大行情,只篩選條件符合的,像養庫藏股觀察名單一樣
3.有大事件的時候,可以選擇開獎後一段時間再判斷或不判斷,躲開開獎的時刻。
越是深價外就越不需判斷走勢,越偏向基本面判斷
就算標的很多,容易中黑天鵝,多數黑天鵝其實先前都有徵兆
除非是大地震或無預警公布的那種,被爆擊沒辦法
靠著分散持倉硬撐過去
重點的技術方面參考書單:
選擇權賣方總覽、專業投機原理、菜森老師的那本
這個賣方策略是以前年整年的觀察基礎去設定條件的
去年全力執行,錯(躲)過了無數次大行情...
我會繼續研究各種策略並試著執行,這真的是條不歸路啊
--
(發現算式好像寫錯,偷改一下)
今年要換一個策略執行,順便為自己做個記錄
推廣一下研究的選擇權賣方概念,緩和市場上賣方風險無限的說法
以下是一整套賣方配套的概念
這邊先做一些前提聲明:
1.雖然是盡量以原理設計
但建議不止是用在台指
個人是在國際盤大量搜尋標的分散做,認條件不認商品的那種
2.不建議太小的本金做賣方
因為風險是完全跟著你要的報酬率而定
呃,幾個七位數比較有把握吧?
3.因為找標的與等待很花時間,要一直找一直找
若只在台指的話,可以等一年總有幾次的機會,其他時間不動作
從原理來說,個人不建議有上班的常態做賣方,跟雞肋一樣
以下
重點直接放在賣方策略概念
如果說買方的意思是押注"事情會發生",價外多遠就代表事件多嚴重
賣方就是押注"事情不會發生到多嚴重"
後者當然是較好控制的
賣方的最大優勢是"概率"優勢,收益率%=(權利金/保證金) x (年/剩餘天數)
也就是要"等待"概率極度優勢的條件下,去選擇你要的收益率
評估深價外賣方的勝算比評估價差勝算簡單多了
賣方原則上是必須選擇"行情不會到的地方
因此不要在行情沒走出來之前去動作
在走勢發生後才去判斷"不會到哪裡"
只要有一定程度耐心,並不需要太精準的判斷
等待條件到位即可
方向與你無關
賣方賺取的是時間報酬率,需要判斷的是優勢概率有多少
不吃大行情,不管方向,要摒除看到噴出就興奮的情緒
舉例:
脫歐公投開獎前,那是買方盤,不要去淌渾水
開獎後,短期大崩盤,若急跌一千點
這時可以評估,指數在短期內再跌幾千點機會並不大(那時我傾向緩跌)
雖然結論是往上噴,但對sp沒有影響
至於上方,sc不可能到的地方收益太低,因此直接排除
深價外只論概率與收益率
不會到的地方至少是一個幅度滿足之外的地方
一年總有幾次大事,這時需要一些總經判斷
當然也可以選擇空倉不判斷,慢點進場頂多少撈一點
平時同樣是等待條件,我的條件之中有一種是依靠幅度滿足去選點的
考量成本與統計,時間頻率要使用大一點,別用分時k
(個人習慣是用小時+4小時+週。只開成交量,沒有任何其它指標)
舉例:
多大的盤整區對應多大的幅度,折返之後對應多大的延續幅度
假如日經洩了一千點,折返500點,再殺一千點,然後放量
(我覺得量放大很重要,幅度滿足加爆量)
這時短線再跌幾千點的機會極度渺小
且波動很大報價超甜
面對大的經濟事件時,需要財經知識
面對日常走勢,大多靠著統計優勢,與耐心紀律
缺點是精神耗弱,而且非常無聊
幅度滿足類的條件,只是眾多條件的一種,條件怎麼設定取捨就~各人研究吧
跟挑選觀察股一樣
賣方要找高勝率的條件不難,但需要一定的看盤經驗,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能手賤
選取的檔位相當吃經驗,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表達就是了
我認為可以用時間對襯,與幅度對襯,再去找能接受的收益率這樣
(這方面的理論請自行找書或觀察)
選擇權有期貨的特性,是帶有槓桿的
不建議集中持倉單一目標,倉位較重的要盡快見好就收,毛毛的就跑
即使是短線,短天期內的賣方報價波動特性也是有絕對優勢的
波動率只要稍微減緩,價外權利金就會下跌,即使走勢根本沒動
只要減速就行了,差不多就好
若出現不錯的停損點,可以用買方或期貨進去做
比較沒壓力的賣方配倉,例如一百萬本金做三口,去持有不同標的的賣方各一口
會比集中持有在同一標的穩定
重點一定不能過度集中在某個重大倉位
有時甚至有讓輕倉履約成現貨的心情(通常是外匯)
這跟做資產配置類似
深價外賣方是靠概率優勢去放高利貸,精準來說是做"放空波動率"
越接近根本走勢越依靠對行情的判斷
價差策略的色彩就越濃厚
價差風險會超過概率優勢,只剩下以獲利潛能換取的些微波動特性優勢
幾個操作的要素:資本、知識(含風控)、技術(含人性面)
其實我認為是資本最難達成
有足夠的本金是最難的。錢換經驗,經驗換錢
我不建議開槓桿,槓桿會抵銷大數法則的概率優勢,因此必須壓低槓桿
相對的,不適合做賣方的時候,就是適合買方
例如盤整老半天,沒有波動的時候
買方要求的是快速走勢,快速波動的風險足以彌補時間消耗
例如突破盤整平台噴出,以及大區間來回震盪。
這兩種時候走最快,別去追價賣方
我認為買方去做價平的那檔比較有效
優勢是停損比較不痛,對於台指這種到處是亂跳缺口的特性,可以考慮使用
但我的計算是認為若走勢連續(海期大多很連續,台指五月據說也要連續了)
直接用期貨即可,停損痛就降低口數。
深價外買方不談,這個除了技術之外,還需要人品
賣方如果要求30%以上的收益率,整年計算下來,需要一些走勢的判斷,與一些停損機制
因為有時是帶有對走勢判斷的風險下去做的
20%附近的話,大走勢時別幹蠢事即可
只要10%上下的話,相當的無腦
但資本不能太小,跟賣保險有點像,用數量稀釋錯誤單的損傷
撿石頭只能撿兩顆跟可以撿一堆再選的,效率也差不少
以去年一整年,工作就是持續的到處搜尋符合條件的深價外賣出
即使見鬼吃過幾十倍爆擊的黑天鵝,月回報率還是沒啥回檔的30度角上坡
由於黑天鵝之後波動率暴增,反而有很多很好的交易機會回血,當然躲掉更好
最大單筆回檔3%(一次手賤,一次被人行RMB爆擊)
整理結論,這是以賣方概率優勢/收益率為原則的方法:
1.以配置的概念去建立賣方組合,選擇走勢不會到的位置,做時間收益率
(IB在瑞郎事件後改變風控的方式,賣方持倉過大會被收很高的風險費用,但持有很多標
的不會)
2.耐心的等待條件(勝算)與收益率到達能接受的水準才進場
不押注方向,不做大行情,只篩選條件符合的,像養庫藏股觀察名單一樣
3.有大事件的時候,可以選擇開獎後一段時間再判斷或不判斷,躲開開獎的時刻。
越是深價外就越不需判斷走勢,越偏向基本面判斷
就算標的很多,容易中黑天鵝,多數黑天鵝其實先前都有徵兆
除非是大地震或無預警公布的那種,被爆擊沒辦法
靠著分散持倉硬撐過去
重點的技術方面參考書單:
選擇權賣方總覽、專業投機原理、菜森老師的那本
這個賣方策略是以前年整年的觀察基礎去設定條件的
去年全力執行,錯(躲)過了無數次大行情...
我會繼續研究各種策略並試著執行,這真的是條不歸路啊
--
(發現算式好像寫錯,偷改一下)
Tags:
期貨
All Comments
By Necoo
at 2017-02-20T20:31
at 2017-02-20T20:31
By Michael
at 2017-02-23T16:10
at 2017-02-23T16:10
By Anonymous
at 2017-02-25T19:36
at 2017-02-25T19:36
By Agnes
at 2017-02-27T02:09
at 2017-02-27T02:09
By Hedda
at 2017-02-28T19:08
at 2017-02-28T19:08
By Ethan
at 2017-03-04T03:45
at 2017-03-04T03:45
By Kyle
at 2017-03-05T01:48
at 2017-03-05T01:48
By Andrew
at 2017-03-08T02:37
at 2017-03-08T02:37
By Poppy
at 2017-03-08T23:03
at 2017-03-08T23:03
By Rosalind
at 2017-03-12T20:09
at 2017-03-12T20:09
By Rosalind
at 2017-03-13T09:49
at 2017-03-13T09:4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3-13T17:49
at 2017-03-13T17:49
By Leila
at 2017-03-16T10:13
at 2017-03-16T10:13
By Olivia
at 2017-03-21T05:07
at 2017-03-21T05:07
By Emily
at 2017-03-26T02:52
at 2017-03-26T02:52
By Zora
at 2017-03-26T06:11
at 2017-03-26T06:11
By Ingrid
at 2017-03-28T09:31
at 2017-03-28T09:31
By Olivia
at 2017-03-28T11:09
at 2017-03-28T11:09
By Hedda
at 2017-03-30T11:46
at 2017-03-30T11:46
By Olga
at 2017-04-02T17:09
at 2017-04-02T17:09
By Adele
at 2017-04-06T11:51
at 2017-04-06T11:51
By Christine
at 2017-04-11T07:31
at 2017-04-11T07:31
By Jack
at 2017-04-14T02:07
at 2017-04-14T02:07
By Dinah
at 2017-04-15T23:23
at 2017-04-15T23:23
By Connor
at 2017-04-18T05:41
at 2017-04-18T05:41
By Linda
at 2017-04-21T17:28
at 2017-04-21T17:28
By Oliver
at 2017-04-23T23:20
at 2017-04-23T23:20
By Harry
at 2017-04-27T15:41
at 2017-04-27T15:41
By Megan
at 2017-04-27T23:00
at 2017-04-27T23:00
By Valerie
at 2017-04-30T07:16
at 2017-04-30T07:16
By Lydia
at 2017-05-04T16:54
at 2017-05-04T16:54
By Mia
at 2017-05-08T07:43
at 2017-05-08T07:43
By Gary
at 2017-05-13T01:41
at 2017-05-13T01:41
By Thomas
at 2017-05-14T06:02
at 2017-05-14T06:02
By Robert
at 2017-05-18T16:53
at 2017-05-18T16:53
By Caroline
at 2017-05-19T09:41
at 2017-05-19T09:41
By Susan
at 2017-05-23T15:37
at 2017-05-23T15:37
By Cara
at 2017-05-26T10:22
at 2017-05-26T10:22
Related Posts
2017/02/18盤後閒聊
By Puput
at 2017-02-18T13:50
at 2017-02-18T13:50
2017年02月17日 選擇權簡表
By Tom
at 2017-02-18T10:18
at 2017-02-18T10:18
2017/02/18盤中閒聊
By Emma
at 2017-02-18T07:24
at 2017-02-18T07:24
正逆價差
By Belly
at 2017-02-17T15:22
at 2017-02-17T15:22
106年02月17日 期貨收盤價&結算價一覽表
By Anthony
at 2017-02-17T15:01
at 2017-02-17T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