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聯鎖利定期定額使用經驗 - 理財
By Rebecca
at 2021-05-21T14:50
at 2021-05-21T14:50
Table of Contents
定期定額鎖利功能,就是類似自動化實現
很久以來都有人在說的「定期定額固定比例停利續扣」
所以不是說u大的介紹文或這個工具不好。(工具本身
算中性,是幫助實現特定策略的方式,加上有免手續費
算是優點)
而是在於這個策略本身存在很多問題,然後也先說:
策略有問題或缺點,不代表一定不能用,因為每個人
使用策略的前提和理由都不同,適合的選擇也不同。
例如,像上篇文推文中講的,如果買基金的重要理由是
happy,而不是理財的目標,那選擇一直停利能讓自己
常常happy的方式,當然很合理。
但選擇的前提,還是要基於了解它的缺點,了解之後
還是覺得它適合自己,願意承受這些缺點來換它的好處。
這樣就是合理的選擇。
所以以下就是介紹這個策略的問題:
一、報酬:
我們選基金,至少是假定選一個長期向上機率較高的基金,
再加上如果我們沒有辦法 判斷短期走勢和高低點
(如果能判斷走勢應該更不會用固定%停利又續扣,詳後述)
所以我們可以假定,在任何時間點,
該基金的上漲機率大於下跌,持有的期望值大於持有現金,
所以如果設定一支基金15%(或其他%)停利
讓投入的部位歸零重來,就會讓未
來的預期平均報酬降低。( 當然實際上可能有些
狀況下會增加報酬,但各種狀況平均下來就是
降低)
*小結與建議: 降低預期平均報酬是所有停利策略的基本缺點,但不是因此就說
停利一定不好,重點是你拿這個代價換到了什麼,划不划算。
二、保住獲利的效果:
很多人停利的理由是保住獲利,但真正能保住獲利的
停利,是停利贖回之後,這筆錢不再投入風險資產,
放入定存或直接用掉,這才叫真正的「獲利入袋」。
反之,如果這筆錢再投入就有可能損失掉。也就是
如果你停利之後還續扣,就並沒有一定能保住獲利。
那麼雖然不能確定保住獲利,那麼
退而求其次,這樣作是否比較能保住獲利呢?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後續的市況而定。
如果後續的市況是先下跌,自然有停利有達成保住獲利的效果,
但如果後續是先上漲再下跌,先停利反而可能讓獲利更快消失。
例如一次扣1萬元,平均價位買在100元,在部位5萬元價格115元停利之後續扣,
之後先漲到125元左右盤整,又扣了5次款之後再漲到135元(成本在125左右所以
未能停利),再盤整了一段時間扣5次,之後回跌到120元,
這時先停利的這個人,先停利賺了7500元,但又把停利的錢續扣投入之後
賠了7556元,不但沒保住獲利還倒虧56元。
但如果另一個人一直扣款沒停利,這時的總報酬會是正2444元。雖然也沒有
完全保住當初所有的獲利7500,但至少還保住一些。
*小結與建議:
如果你目標是為了特定的理由保住獲利(例如這筆錢有特定的用途)
達到獲利目標之後停利,然後拿來用在這個目標用途上,
就確實能達到保住獲利入袋為安的效果。但
如果這筆錢之後還要再買同一支
或其他支基金,就並沒有保住獲利的效果。隨時都可能再虧掉。
三、控制損失風險
停利策略,因為平均資金在裡面的時間金額會下降
整體的波動必然小於持續投入長期持有的作法。
(代價就是1講到的,平均預期報酬的下降)
但在思考損失風險的時候,其實更重要的不是平常的波動,
而是「最慘的狀況」
因為即使選到了一個長期向上的標的,如果中途帳面損失過大,
或虧損的期間過長,造成
投資人心理上或財務上無法承受而被迫退出,
就會造成確定的損失,會是投資時一個很大的風險。
這點u大在上篇文章中,也有了很好的提醒,在投入一個標的之前,
應該要先去看它過去的最大損失風險,了解最糟的可能狀況,是否自己能承受
再以這個為基礎思考投入的方式。
但「定期定額固定比例停利贖回續扣」的策略是否能有效 管控風險呢?
我的答案認為是不能,這種機械操作策略在一些狀況下的確可以降低風險,
但不少狀況下會讓風險超過投資人可接受的狀況。
以下是一個簡化的例子:
假設投資人A可接受的風險,是總共帳面虧損是20萬元,超過這個
數字之後,A的心理就會無法承受影響到日常生活而非得贖回。
現在A定期定額每月1萬月投入一支最大下跌風險在50%的基金X
並採用了15%停利續扣的策略。
開始扣款之後,基金X上上下下起伏,有時漲起來扣了款又跌
回來,一直沒能達到停利目標,扣了3年半之後,累積金額也到
了40萬左右,但帳面仍為虧損,這時A相信基金的表現只是
暫時不好,仍會長期向上,按照既定策略在虧損時應繼續
定期定額投入。
但很明顯地,這時繼續投入就風險控管來說是錯的,
超過40萬的部位投入這個基金,就有可能在最糟的
狀況下承受超過20萬的損失。 這是不管後續怎麼持續在
下跌的時候投入都不會改變的事。
但自動停利策略無法控制這樣的風險超標。
---------
以這個例子來說,A的合理的風險管控,就是要讓
投資於X基金的部位不要超過40萬,一旦超過就有危險,
但在這之前,提前減少部位(停利)雖然能降低波動,
(代價是降低預期報酬) 但這種提前停利還一次讓部位全數歸零,
對A來說並非真正必要的,反而是可能增加了很多非必要的閒
置資金。
更好的控管方式,是在部位到達40的時候停止投入(或
者接近40萬的時候就開始減少投入) ,因為上漲而讓部位
超過40萬的時候開始賣出超過的部位來控管部位恢復到合理
大小。
而非用與風險不直接相關的 績效% 停利 的方式,在損失
預期平均報酬的代價下,極不精確地控管風險。(有時
風險太大控不到,有時又過度控管)
*小結與建議:
固定比例停利續扣並不是控制風險的有效率方法,它是否能有效降低
控管風險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無法確定的市場走勢。
選擇掌控自身部位大小(可以是絕對大小,或是佔資產中的比例大小)
才是更有效控管風險的方法。
四、股災時有現金可以投入:
如前所述,停利會讓投入部位減少,平均現金部位增加,
因此平均而言,會讓股災時有較多的現金可以投入。
但這只是「平均」,不代表一定能這樣。
如果你剛好停完利就股災,當然就有現金可以投入,
如果市場長期盤整之後才股災,一樣會有很多資金在裡面
如果市場持續下跌,也可能一直投入一直投入,投到真的股災以後沒錢了。
所以,這是一個「可能讓股災時有現金投入,但也可能不行」的作法。
另外,也可能反過來,一直停利,一直有很多的現金,結果股災卻一直不來。
反而讓更多的資金沒有效率投入,降低了報酬一直卻沒達到想要目的。
如果認為股災時有現金這點很重要,用一個「確定股災時會有現金」
的策略會更合理。 例如,固定比例或數量的資金留作股災時才投入的資金,
無論如何平常都不會投入基金中就好。會比還要看市況
的停利策略更有效。
小結與建議:
如果目的是希望股災有現金加碼,直接保留希望的現金是最有效的方式。
五、如果對市場高低有一定的看法:
以上四點說明,都是假設基金新手,或雖然不是基金新手,
但對於短期的市場高低,進出時間都沒有特定想法(例如我就是這樣)
也就是各種走勢的可能性都有的情況下,停利策略並沒有什麼達成特定目標的
明顯優勢。
但一定也會有人對市場有些看法,例如覺得漲高之後,回跌的機率比較大,這樣
停利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的確,如果在一個位置,下跌的機率大於上漲時,停利不管是預期報酬、風險
或保住獲利 都會比繼續持有要有利。
但如果一個人有一定能力作這樣判斷的時候(不用神準,只要準度超過
平均就好),「固定%停利」就是更不合理的作法。
固定% 是基於個人的成本 衍伸的基金特定價位,但要知道每個人買同支基金
的價位一定不一樣,A漲15%和B漲15%的價位一定也不同, 難道市場會
因為看到A買的價位,就會到上漲15%位置跌的機率大到應該要買(停利)?
更合理的作法,應該自行是以能判斷市場漲跌的方式(不論是線型、市場消息、
價位高低、經濟數據… )來決定什麼時候應該停利,而不是拿一個
沒根據的 10%、15% 來停利。
至於停利之後續扣就更矛盾了,假如有個人判斷漲15%的位置剛好是下跌的機
率高應該停利,那合理的作法應該是停利贖回之後,
先看看之後市況或漲跌,再決定要不要續扣,還是先觀望,
或者不想全部的部位離開市場,贖回一部分也很合理。
同一個價位,市況沒改變的前提之下,先賣全部又再買一部分回來,完全是矛盾的作法。
小結與建議:如果自己認為有判斷市場的能力,就按自己的判斷方式
訂出合理的進出方式,固定%停利續扣明顯和這個矛盾。
-------------------
全篇結論與新手建議:
「定期定額固定%停利贖回再續扣」
是如本篇所說,有很多缺點的策略。但如果投資的目的是
以樂趣或成就感為主(我認為這點也很重要沒錯),也覺得這些缺點
和代價可以接受,當然使用u大介紹的「鎖利定期定額」
是不錯的工具。
但本身建議如果新手要投入基金,
又選定標的之後(這個其實並不容易,但這不是這篇主要
探討的點)
在控管好自己的資金(預留足夠的急用金,讓投資的錢不會短期用到)
和風險的前提之下(如文中所述,確認自己
能承受的風險,算出自己能投入最大部位數量,確保不超過
),定期定額長期持有,而不是看績效% 殺進殺出,
我認為是更合適的作法。
然後,雖然我並不怎麼建議(跟我的投資方式主張長期持有不同)
但如果目標還是想要學習進出方式,就建議去學,
然後用學到的方式試著來訂進出策略,並從中逐步
學習,這也會比用固定%停利續扣要合理。
--
All Comments
By Franklin
at 2021-05-21T22:18
at 2021-05-21T22:18
By Kelly
at 2021-05-22T10:48
at 2021-05-22T10:48
By Agatha
at 2021-05-24T03:01
at 2021-05-24T03:01
By Mary
at 2021-05-27T18:09
at 2021-05-27T18:09
By Daniel
at 2021-06-01T16:47
at 2021-06-01T16:47
By Edwina
at 2021-06-05T11:07
at 2021-06-05T11:07
By Caroline
at 2021-06-08T10:08
at 2021-06-08T10:08
By Caroline
at 2021-06-10T14:48
at 2021-06-10T14:48
By Hedda
at 2021-06-15T01:08
at 2021-06-15T01:08
By Joe
at 2021-06-15T03:08
at 2021-06-15T03:08
By Daph Bay
at 2021-06-19T06:55
at 2021-06-19T06:55
By Faithe
at 2021-06-23T00:17
at 2021-06-23T00:17
By Cara
at 2021-06-26T23:23
at 2021-06-26T23:23
Related Posts
20210521 投資閒聊區
By Margaret
at 2021-05-21T06:37
at 2021-05-21T06:37
台幣可刷卡躉繳儲蓄險
By Valerie
at 2021-05-20T18:26
at 2021-05-20T18:26
IB行動版無法下單
By Harry
at 2021-05-20T08:21
at 2021-05-20T08:21
20210520 投資閒聊區
By Jacky
at 2021-05-20T07:52
at 2021-05-20T07:52
IB報價數據是不是有問題呀?
By Christine
at 2021-05-19T19:25
at 2021-05-19T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