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猛藥!升息半碼,又升存準率 - 股票
By Andy
at 2008-06-28T06:15
at 2008-06-28T06:1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SeonJun (Your soul is mine!)》之銘言:
原文恕刪~
其實我很想推薦大家看一部動漫片:Money as Debt(錢就是債務)
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還有中文字幕,一共有好幾集
連結在此:http://tw.youtube.com/watch?v=zbKRM30Zxnc (這是第一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思考「錢」是怎麼來的?
部分準備金的制度怎麼樣影響我們生活與經濟活動?
不談陰謀論、不談什麼貨幣戰爭之類的東西
光從錢怎麼創造就值得各位好好想想...
我還記得我在基金版發表「美元崩壞」一文時
講到「信用創造」一詞被人嗤之以鼻
對方似乎認為我在胡說八道...
今天我就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日常使用的「錢」是怎麼被創造
而且也附帶說明「通膨」為什麼一定會發生
假設今天甲銀行有一筆全新的1000000的資金可供貸款
好了,有一個想買車的人想購買新車(買股票也可以啦..這裡是股票版..XD)
跟銀行簽約貸款借出這筆錢購買一部價值1000000的新車
車商收到這到這個從某銀行借出的100萬後
把錢存入乙銀行,這時候乙銀行就有100萬的新資金
假設目前存款準備率是3%
是央行規定銀行在放貸、投資時要保留的部分準備金額度
所以乙銀行運用這筆新資金能夠放出貸款的額度只有97%
(假設沒有其他因素,單純考率存款準備金這個因素)
也就是說乙銀行只能夠放出97萬的貸款,而非100萬
好囉,這時候也有位鄉民想買間小套房,正缺錢想向乙銀行貸款
乙銀行願意貸給他97萬(請原諒我用這剛剛好的數字...XD)
就把這97萬放貸出去囉...
這位鄉民歡天喜地的買下心目中的小套房
而建商(或者賣屋者)收下97萬後,再找丙銀行把這97萬存入
這時候丙銀行就有了新的資金97萬
一樣,按照乙銀行的狀況來推演,丙銀行最多只能放出94.09萬的貸款
好囉..假設原先的100萬資金,經過不斷不斷重複又重複的放貸出去
然後不斷重複又重複回到銀行體系
假設這個迴圈「只能」跑60次(純假設,不為什麼...)
各位知道在這100萬在這60次的循環放貸
銀行總共「創造」出多少的資金嗎?
答案是26973111(兩千六百九十七萬三千一百一十一元)
(不含原先的100萬在其中)
原本的100萬在經過不斷的放貸然後存入其他銀行
變成其他銀行的「可信貸資產」後再放貸出去這個循環
就可以在金融體系創造出這麼可怕的數字
這還不包括甲銀行若是回收這筆資金後的利息
然後再放貸出去的資金膨脹效果...
若是把存準率調升8碼到5%(因為央行心情不爽發飆了...XD)
結果會如何呢?
這一百萬可以創造出的資金大約是18078604(一千八百零七萬八千六百零四元)
很顯然存準率的調升與調降
會使得金融體系所創造出來的貨幣數量大幅減少或增加
那什麼是通貨膨脹呢?
按照經濟學家的定義就是過多的「流通貨幣」去追逐稀有的資源
也就是說「錢太多」了....
那麼如何讓錢變少點?不外乎提高基本利率(央行的話就是重貼現利率)
來逼銀行放款利率調高來遏阻放款增加
但是從剛剛上面的存準率變動會影響貨幣創造的數字來看
調動存準率會是央行對貨幣流通與創造的掌控最有力也最狠的手段
所以會有「大斧」(Big AXE)的封號
現在各位透過實際演練知道調升存準率
對實際上金融市場的殺傷力多大了吧?...= =a
我希望透過分享這部影片
讓更多人知道在現代金融體系下「錢」其實是跟「債務」劃上等號
你借「錢」是在創造讓別人使用的「錢」
而你擁有「錢」也就是擁有其他人的「債務」....
那麼美國目前信貸危機本質
透過這部片我們更該知道...
「信貸危機」其實根本上是在撼動現代法幣制度的核心:信用創造
因為「沒有債務就沒有錢」!!
當流動性緊縮後,銀行不願意借款放貸出去
不僅僅是經濟衰退這麼簡單而已
而是金融與經濟活動基礎上的「信用創造」要是整個完全大衰退
這所延伸出的所造成的貨幣緊縮狀態
會使的美國經濟變成自1930年代以來大蕭條後的的嚴重大通縮
在通縮時代債務是「變大」,不是「變小」
美國人身上的債務可是會被相對「放大」,還款負擔更重
美國人(或者該說美國政府與FED)不可能讓這種事發生的
所以美國人會「閉著眼睛」假裝沒看到「通膨」正發生
相反的,它反倒樂見有「通膨」...
因為有「通膨」代表信用創造的機制還是正常的
也就是美國人正利用「通膨」來避免走上通縮之路...
一些看法與分享...
--
我的Blog http://www.wretch.cc/blog/ryanchao
有人告訴我「從20層樓摔下來的屍體抖一下又不代表可以出國參加奧運」
你說呢?
--
原文恕刪~
其實我很想推薦大家看一部動漫片:Money as Debt(錢就是債務)
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還有中文字幕,一共有好幾集
連結在此:http://tw.youtube.com/watch?v=zbKRM30Zxnc (這是第一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思考「錢」是怎麼來的?
部分準備金的制度怎麼樣影響我們生活與經濟活動?
不談陰謀論、不談什麼貨幣戰爭之類的東西
光從錢怎麼創造就值得各位好好想想...
我還記得我在基金版發表「美元崩壞」一文時
講到「信用創造」一詞被人嗤之以鼻
對方似乎認為我在胡說八道...
今天我就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日常使用的「錢」是怎麼被創造
而且也附帶說明「通膨」為什麼一定會發生
假設今天甲銀行有一筆全新的1000000的資金可供貸款
好了,有一個想買車的人想購買新車(買股票也可以啦..這裡是股票版..XD)
跟銀行簽約貸款借出這筆錢購買一部價值1000000的新車
車商收到這到這個從某銀行借出的100萬後
把錢存入乙銀行,這時候乙銀行就有100萬的新資金
假設目前存款準備率是3%
是央行規定銀行在放貸、投資時要保留的部分準備金額度
所以乙銀行運用這筆新資金能夠放出貸款的額度只有97%
(假設沒有其他因素,單純考率存款準備金這個因素)
也就是說乙銀行只能夠放出97萬的貸款,而非100萬
好囉,這時候也有位鄉民想買間小套房,正缺錢想向乙銀行貸款
乙銀行願意貸給他97萬(請原諒我用這剛剛好的數字...XD)
就把這97萬放貸出去囉...
這位鄉民歡天喜地的買下心目中的小套房
而建商(或者賣屋者)收下97萬後,再找丙銀行把這97萬存入
這時候丙銀行就有了新的資金97萬
一樣,按照乙銀行的狀況來推演,丙銀行最多只能放出94.09萬的貸款
好囉..假設原先的100萬資金,經過不斷不斷重複又重複的放貸出去
然後不斷重複又重複回到銀行體系
假設這個迴圈「只能」跑60次(純假設,不為什麼...)
各位知道在這100萬在這60次的循環放貸
銀行總共「創造」出多少的資金嗎?
答案是26973111(兩千六百九十七萬三千一百一十一元)
(不含原先的100萬在其中)
原本的100萬在經過不斷的放貸然後存入其他銀行
變成其他銀行的「可信貸資產」後再放貸出去這個循環
就可以在金融體系創造出這麼可怕的數字
這還不包括甲銀行若是回收這筆資金後的利息
然後再放貸出去的資金膨脹效果...
若是把存準率調升8碼到5%(因為央行心情不爽發飆了...XD)
結果會如何呢?
這一百萬可以創造出的資金大約是18078604(一千八百零七萬八千六百零四元)
很顯然存準率的調升與調降
會使得金融體系所創造出來的貨幣數量大幅減少或增加
那什麼是通貨膨脹呢?
按照經濟學家的定義就是過多的「流通貨幣」去追逐稀有的資源
也就是說「錢太多」了....
那麼如何讓錢變少點?不外乎提高基本利率(央行的話就是重貼現利率)
來逼銀行放款利率調高來遏阻放款增加
但是從剛剛上面的存準率變動會影響貨幣創造的數字來看
調動存準率會是央行對貨幣流通與創造的掌控最有力也最狠的手段
所以會有「大斧」(Big AXE)的封號
現在各位透過實際演練知道調升存準率
對實際上金融市場的殺傷力多大了吧?...= =a
我希望透過分享這部影片
讓更多人知道在現代金融體系下「錢」其實是跟「債務」劃上等號
你借「錢」是在創造讓別人使用的「錢」
而你擁有「錢」也就是擁有其他人的「債務」....
那麼美國目前信貸危機本質
透過這部片我們更該知道...
「信貸危機」其實根本上是在撼動現代法幣制度的核心:信用創造
因為「沒有債務就沒有錢」!!
當流動性緊縮後,銀行不願意借款放貸出去
不僅僅是經濟衰退這麼簡單而已
而是金融與經濟活動基礎上的「信用創造」要是整個完全大衰退
這所延伸出的所造成的貨幣緊縮狀態
會使的美國經濟變成自1930年代以來大蕭條後的的嚴重大通縮
在通縮時代債務是「變大」,不是「變小」
美國人身上的債務可是會被相對「放大」,還款負擔更重
美國人(或者該說美國政府與FED)不可能讓這種事發生的
所以美國人會「閉著眼睛」假裝沒看到「通膨」正發生
相反的,它反倒樂見有「通膨」...
因為有「通膨」代表信用創造的機制還是正常的
也就是美國人正利用「通膨」來避免走上通縮之路...
一些看法與分享...
--
我的Blog http://www.wretch.cc/blog/ryanchao
有人告訴我「從20層樓摔下來的屍體抖一下又不代表可以出國參加奧運」
你說呢?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Damian
at 2008-06-29T01:49
at 2008-06-29T01:49
By Doris
at 2008-07-01T10:23
at 2008-07-01T10:23
By Zora
at 2008-07-01T12:38
at 2008-07-01T12:38
By Charlotte
at 2008-07-06T06:36
at 2008-07-06T06:36
By Christine
at 2008-07-08T02:23
at 2008-07-08T02:23
By Anonymous
at 2008-07-08T10:48
at 2008-07-08T10:4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8-07-12T06:08
at 2008-07-12T06:08
By Oscar
at 2008-07-12T18:16
at 2008-07-12T18:16
By Heather
at 2008-07-16T03:00
at 2008-07-16T03:00
By Anonymous
at 2008-07-17T09:07
at 2008-07-17T09:07
By Heather
at 2008-07-21T04:38
at 2008-07-21T04:38
By Tom
at 2008-07-23T16:05
at 2008-07-23T16:05
By Jessica
at 2008-07-24T08:02
at 2008-07-24T08:02
By Jacky
at 2008-07-26T03:24
at 2008-07-26T03:24
By Joseph
at 2008-07-26T13:44
at 2008-07-26T13:44
By Todd Johnson
at 2008-07-28T19:18
at 2008-07-28T19:18
By Sarah
at 2008-07-31T13:09
at 2008-07-31T13:09
By Hazel
at 2008-08-03T03:18
at 2008-08-03T03:18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8-08-04T22:15
at 2008-08-04T22:15
By Ida
at 2008-08-07T23:51
at 2008-08-07T23:51
By Connor
at 2008-08-09T06:59
at 2008-08-09T06:59
By Frederica
at 2008-08-10T21:53
at 2008-08-10T21:53
By Wallis
at 2008-08-13T23:44
at 2008-08-13T23:44
By Todd Johnson
at 2008-08-15T04:24
at 2008-08-15T04:24
By Frederic
at 2008-08-19T23:23
at 2008-08-19T23:23
By Steve
at 2008-08-21T02:49
at 2008-08-21T02:49
By Olivia
at 2008-08-23T19:39
at 2008-08-23T19:39
By Carol
at 2008-08-26T17:36
at 2008-08-26T17:36
By Audriana
at 2008-08-29T11:13
at 2008-08-29T11:13
By Andy
at 2008-09-03T03:20
at 2008-09-03T03:20
By Sierra Rose
at 2008-09-06T13:12
at 2008-09-06T13:12
By Donna
at 2008-09-10T21:08
at 2008-09-10T21:0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8-09-11T16:40
at 2008-09-11T16:40
By Yuri
at 2008-09-14T07:00
at 2008-09-14T07:00
By Lauren
at 2008-09-16T17:08
at 2008-09-16T17:08
By Noah
at 2008-09-20T19:51
at 2008-09-20T19:51
By Emma
at 2008-09-22T02:52
at 2008-09-22T02:52
By Cara
at 2008-09-24T05:40
at 2008-09-24T05:40
By Puput
at 2008-09-28T20:20
at 2008-09-28T20:20
By Charlotte
at 2008-10-02T21:35
at 2008-10-02T21:35
By Ursula
at 2008-10-07T18:55
at 2008-10-07T18:55
By Valerie
at 2008-10-09T11:18
at 2008-10-09T11:18
By Daniel
at 2008-10-13T04:31
at 2008-10-13T04:31
By John
at 2008-10-17T19:23
at 2008-10-17T19:23
By Ivy
at 2008-10-18T17:33
at 2008-10-18T17:33
By Yedda
at 2008-10-23T07:00
at 2008-10-23T07:00
By Caroline
at 2008-10-26T15:17
at 2008-10-26T15:17
By Noah
at 2008-10-29T09:52
at 2008-10-29T09:52
By George
at 2008-10-29T18:26
at 2008-10-29T18:26
By Michael
at 2008-10-30T21:13
at 2008-10-30T21:13
By Donna
at 2008-11-03T03:35
at 2008-11-03T03:35
Related Posts
準備率歷史資料
By Hardy
at 2008-06-27T10:17
at 2008-06-27T10:17
星星點燈 股市版
By Lauren
at 2008-06-27T01:07
at 2008-06-27T01:07
利用簡單思維,趨吉避凶很輕鬆(面板股為何跌跌不休?)
By Enid
at 2008-06-26T23:12
at 2008-06-26T23:12
1712興農
By Sandy
at 2008-06-26T22:20
at 2008-06-26T22:20
哇..彭淮南在台股投下氫彈
By Steve
at 2008-06-26T21:26
at 2008-06-26T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