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費迷思 - 投資
By Cara
at 2012-12-17T09:39
at 2012-12-17T09:39
Table of Contents
這篇提問引出了很多有趣的討論,
我想補充整理一些可能離題但與主動投資相關的想法
假設大家只在意基金的「長期風險調整後收益 (Risk-adjusted Return)」,
然後經理費確定屬於是基金的內扣費用的一部分。
高經理費本身就傾向對基金表現造成不良影響:
1. 內扣費用越高,經理人要打敗大盤的困難度越高
2. 內扣費用越高,代表投資人的獲利被剝削地越嚴重,是個對投資人不友善的結構,
也會降低經理人將自己的資產投資在自己經理的基金裡的意願。
基金經理人可以有各種的投資風格
只舉幾種例子:
有些人做的是 closet indexing,只模擬大盤績效,
避免有短期落後大盤的時期而被老闆火掉,
高內扣費用只會加劇長期績效落後大盤的狀況,
真的不如買指數型基金或 ETF。
有些人所採取克服高內扣費用造成的績效障礙的策略是 take more risk,
以追求風險溢酬。這些高風險的資產會有較大的波動度。
在上漲時,基金會有數年勝過大盤的表現。
但經理人沒有擇時進出的天份時,在景氣循環的另外階段,
該基金所持有資產的高波動度會跌得比大盤更慘,再加上高內扣費用對績效的落井下石,
可能到此時就發生了換經理人或基金整併清算的狀況。
風險較高的基金,就算績效與大盤相當,經風險調整後,
長期風險調整後收益傾向低於大盤。
較高的波動度也容易導致投資人情緒性追高殺低而對長期投資無益的決策。
某些有天份有紀律的經理人,為了追求較高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會有清楚的投資策略,逆勢於大盤的決策,並且追求較低的資產價值波動度。
其基金與大盤的相關係數可能不高,並且可能會有為期不短的落後於大盤的狀況。
假使這些經理人存活過這些落後大盤的時期沒被老闆火掉,
在過了數個景氣循環後,從該基金的長期風險調整後收益、經理人的買賣行為形態,
或許可以讓人瞭解到經理人的特質,進而去認同,而願意將自己的資產托付給他。
一年、三年、五年績效都不足以提供這些資訊,
要跨過數個景氣循環,至少要十年以上吧。
很久沒注意台灣的基金了,不知道有多少基金是有經理人十年持續操盤的績效紀錄?
在美國,晨星倒是一直反覆有信心地推薦一些
有長期高風險調整後收益又低成本的主動型基金。
還有每季的 Ultimate Stock-Pickers 系列專文去追蹤分析他們所尊崇的經理人
(包括巴菲特)的買賣行為。
但當經理人有清楚的投資策略時,代表許多策略是眾所皆知的,
那難道不能用加強型指數這種更低成本的方式去使用這些策略嗎?
目前在美股已經有各種使用加強型指數的 ETF,
以量化透明的方式利用這些策略來決定組成及權重,內扣費用都低於主動型基金
例如:
基本面:RAFI 系列
股息:WisdomTree (特別是 DEM, DGS)
長期股息成長:VIG, PID
長期買回庫藏:PKW
Economic Moat & (Price/Fair Value):MOAT
Long-short: LSC, FLAT, JFC
......等等
所以小結一下:
1. 高內扣費用增加經理人的風險調整後收益長期勝過大盤的阻礙。
2. 或許有長期表現「有所值」的經理人存活著,
但自己是否有慧眼可看出,並認同其投資哲學?
3. 此經理人真的這麼天賦異稟,無可取代,
難道沒別的更低成本卻可達到同樣功能的投資工具選擇,來幫自己省點錢?
※ 引述《Ellimy (Ellimy)》之銘言:
: 各位前輩好,小弟最近正在思考基金成本問題
: 其中很多人都覺得若經理費內扣為1.5%,
: 則獲利一開始就先少了1.5%。
: 但小弟我覺得這樣的計算實在不太有道理,
: 經理人雖收了手續費,但有機會創造更高的獲利(當然可能更低Orz)。
: 竊以為這種內部成本應該是要放在基金績效對比其追蹤的市場來看,
: 舉例來說,若是單一國家股票型基金,其成本為手續費以及保管費。
: 並且比較其績效對比於該國家的指數。
: 若其績效大於等於該國家指數上漲幅度,
: 則表示其經理人所創造出的獲利是大於經理費的。
: 這時有無經理費就實在不是那麼重要了,成本考量應剩下外部手續費與保管費的成本。
: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無從得知往後經理人的獲利大於經理費,
: 這不就跟我們無法預知市場漲跌相同?
: 綜合以上論述,小弟實在覺得經理費不應該一直被詬病。
: 甚至直接將經理費算成基金本身的成本。
--
我想補充整理一些可能離題但與主動投資相關的想法
假設大家只在意基金的「長期風險調整後收益 (Risk-adjusted Return)」,
然後經理費確定屬於是基金的內扣費用的一部分。
高經理費本身就傾向對基金表現造成不良影響:
1. 內扣費用越高,經理人要打敗大盤的困難度越高
2. 內扣費用越高,代表投資人的獲利被剝削地越嚴重,是個對投資人不友善的結構,
也會降低經理人將自己的資產投資在自己經理的基金裡的意願。
基金經理人可以有各種的投資風格
只舉幾種例子:
有些人做的是 closet indexing,只模擬大盤績效,
避免有短期落後大盤的時期而被老闆火掉,
高內扣費用只會加劇長期績效落後大盤的狀況,
真的不如買指數型基金或 ETF。
有些人所採取克服高內扣費用造成的績效障礙的策略是 take more risk,
以追求風險溢酬。這些高風險的資產會有較大的波動度。
在上漲時,基金會有數年勝過大盤的表現。
但經理人沒有擇時進出的天份時,在景氣循環的另外階段,
該基金所持有資產的高波動度會跌得比大盤更慘,再加上高內扣費用對績效的落井下石,
可能到此時就發生了換經理人或基金整併清算的狀況。
風險較高的基金,就算績效與大盤相當,經風險調整後,
長期風險調整後收益傾向低於大盤。
較高的波動度也容易導致投資人情緒性追高殺低而對長期投資無益的決策。
某些有天份有紀律的經理人,為了追求較高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會有清楚的投資策略,逆勢於大盤的決策,並且追求較低的資產價值波動度。
其基金與大盤的相關係數可能不高,並且可能會有為期不短的落後於大盤的狀況。
假使這些經理人存活過這些落後大盤的時期沒被老闆火掉,
在過了數個景氣循環後,從該基金的長期風險調整後收益、經理人的買賣行為形態,
或許可以讓人瞭解到經理人的特質,進而去認同,而願意將自己的資產托付給他。
一年、三年、五年績效都不足以提供這些資訊,
要跨過數個景氣循環,至少要十年以上吧。
很久沒注意台灣的基金了,不知道有多少基金是有經理人十年持續操盤的績效紀錄?
在美國,晨星倒是一直反覆有信心地推薦一些
有長期高風險調整後收益又低成本的主動型基金。
還有每季的 Ultimate Stock-Pickers 系列專文去追蹤分析他們所尊崇的經理人
(包括巴菲特)的買賣行為。
但當經理人有清楚的投資策略時,代表許多策略是眾所皆知的,
那難道不能用加強型指數這種更低成本的方式去使用這些策略嗎?
目前在美股已經有各種使用加強型指數的 ETF,
以量化透明的方式利用這些策略來決定組成及權重,內扣費用都低於主動型基金
例如:
基本面:RAFI 系列
股息:WisdomTree (特別是 DEM, DGS)
長期股息成長:VIG, PID
長期買回庫藏:PKW
Economic Moat & (Price/Fair Value):MOAT
Long-short: LSC, FLAT, JFC
......等等
所以小結一下:
1. 高內扣費用增加經理人的風險調整後收益長期勝過大盤的阻礙。
2. 或許有長期表現「有所值」的經理人存活著,
但自己是否有慧眼可看出,並認同其投資哲學?
3. 此經理人真的這麼天賦異稟,無可取代,
難道沒別的更低成本卻可達到同樣功能的投資工具選擇,來幫自己省點錢?
※ 引述《Ellimy (Ellimy)》之銘言:
: 各位前輩好,小弟最近正在思考基金成本問題
: 其中很多人都覺得若經理費內扣為1.5%,
: 則獲利一開始就先少了1.5%。
: 但小弟我覺得這樣的計算實在不太有道理,
: 經理人雖收了手續費,但有機會創造更高的獲利(當然可能更低Orz)。
: 竊以為這種內部成本應該是要放在基金績效對比其追蹤的市場來看,
: 舉例來說,若是單一國家股票型基金,其成本為手續費以及保管費。
: 並且比較其績效對比於該國家的指數。
: 若其績效大於等於該國家指數上漲幅度,
: 則表示其經理人所創造出的獲利是大於經理費的。
: 這時有無經理費就實在不是那麼重要了,成本考量應剩下外部手續費與保管費的成本。
: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無從得知往後經理人的獲利大於經理費,
: 這不就跟我們無法預知市場漲跌相同?
: 綜合以上論述,小弟實在覺得經理費不應該一直被詬病。
: 甚至直接將經理費算成基金本身的成本。
--
All Comments
By Agatha
at 2012-12-18T21:15
at 2012-12-18T21:15
By Emma
at 2012-12-22T05:46
at 2012-12-22T05:46
By Necoo
at 2012-12-24T06:37
at 2012-12-24T06:37
Related Posts
從美國匯美金回台買美金保單
By Blanche
at 2012-12-17T04:00
at 2012-12-17T04:00
從美國匯美金回台買美元保單
By George
at 2012-12-17T03:33
at 2012-12-17T03:33
25歲女生理財規劃建議
By Olive
at 2012-12-17T02:28
at 2012-12-17T02:28
TD Ameritrade 開戶優惠
By Todd Johnson
at 2012-12-16T23:32
at 2012-12-16T23:32
25女理財規劃(若只想定存?)
By Ina
at 2012-12-16T11:22
at 2012-12-16T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