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分紅配股見不得光 - 經濟

By Blanche
at 2007-03-21T13:08
at 2007-03-21T13:08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明基電通(BenQ)爆發利用保留給海外員工的員工分紅配股,在股票市場買賣,涉嫌
內線交易。台灣電子業每年配發價值台幣3千億以上的員工分紅配股,其實是個無人監管
,任由公司大老闆隨意支配的大金庫,其中濫用的招數更是千奇百怪。
目前並無明文規定公司如何配發員工分紅股,董事會又往往由老闆及其親信把持,淪為橡
皮圖章。大老闆可將每年價值數億到數百億的股票,隨興發送,或將大量股票配給自己的
人頭戶或親信,再轉給自己。
報上常登某電子公司員工(包括工友、作業員)平均可拿上千萬分紅。其實老闆才沒那麼
慷慨,員工實際拿的遠低於此,而多數配股的實際流向卻無人查問。常有老闆誇稱自己不
支薪,但藉直接間接的員工配股,金額卻高得嚇人,又省一大筆稅。
電子業打20年類固醇
政府該認真查一下那些在台灣只有幾百個或上千個員工的公司,但每年卻配發幾十億到數
百億的員工分紅股的股票流向。即使目前未明文限制每名員工配股上限,但可將異常的數
目予以公布,告知股東,若擅以人頭戶領取股票,則已觸犯《刑法》。
有的公司為美化帳面,膽子比明基大上幾十倍,利用大量未配發的員工配股,在股市操作
,大幅獲利。有些電子公司,拚命不惜本錢,流血搶單,逼著正派經營公司做不下去。他
們藉此大幅膨脹營收,表面風光無限,媒體爭相追捧,吸引投資人,不斷拉高股價,再將
高價員工配股賣到市場上轉成公司獲利;當被追問到獲利來源,就推說大陸廠很賺錢。這
般把戲,年年上演!
牛皮總有吹破的一天。風光20年的電子業,對台灣可能只是空歡喜一場。自從1980年代政
府發明全球獨一無二的產業租稅大紅包,允許電子公司以面額10元計價,派發員工年度分
紅配股,加上《產業升級條例》等超級租稅優惠,台灣電子業像打了類固醇,以超低價搶
單,大幅成長,橫掃全球無敵手,令舉國上下沾沾自喜。李國鼎先生被媒體大力吹捧,幾
位電子業大老更被捧成經營之神。
資源扭曲窮人養富人
日、韓電子業即便被我們打得潰不成軍,但都不敢採用這種用窮人(傳統產業)養富人(
電子業)的極度扭曲社會資源分配的制度。我們卻洋洋得意不已!
在台灣不受獎勵的傳統產業像紡織業、鋼鐵業,幾十年來還繳了不少稅!台積電成立20年
以來累積繳納的營所稅,還遠少於中鋼去年一年的稅額。電子業員工財富都來自賣股票(
只用面額課稅),賣股票得來的錢又來自台灣股民貢獻,而大部分電子業20多年又不用繳
營所稅(將來也不用繳稅),到底電子業貢獻了什麼?
如今中下游電子業者有八成員工是大陸人,上游也開始遷往大陸;台灣人將來就業機會也
沒了,稅也收不到──不如趁著這些電子業者還在台灣,對他們課一些稅;等他們搬走時
,可就半毛錢都拿不到了!
作者為 HSBC Securities台灣前總經理
簡耀堂
--
內線交易。台灣電子業每年配發價值台幣3千億以上的員工分紅配股,其實是個無人監管
,任由公司大老闆隨意支配的大金庫,其中濫用的招數更是千奇百怪。
目前並無明文規定公司如何配發員工分紅股,董事會又往往由老闆及其親信把持,淪為橡
皮圖章。大老闆可將每年價值數億到數百億的股票,隨興發送,或將大量股票配給自己的
人頭戶或親信,再轉給自己。
報上常登某電子公司員工(包括工友、作業員)平均可拿上千萬分紅。其實老闆才沒那麼
慷慨,員工實際拿的遠低於此,而多數配股的實際流向卻無人查問。常有老闆誇稱自己不
支薪,但藉直接間接的員工配股,金額卻高得嚇人,又省一大筆稅。
電子業打20年類固醇
政府該認真查一下那些在台灣只有幾百個或上千個員工的公司,但每年卻配發幾十億到數
百億的員工分紅股的股票流向。即使目前未明文限制每名員工配股上限,但可將異常的數
目予以公布,告知股東,若擅以人頭戶領取股票,則已觸犯《刑法》。
有的公司為美化帳面,膽子比明基大上幾十倍,利用大量未配發的員工配股,在股市操作
,大幅獲利。有些電子公司,拚命不惜本錢,流血搶單,逼著正派經營公司做不下去。他
們藉此大幅膨脹營收,表面風光無限,媒體爭相追捧,吸引投資人,不斷拉高股價,再將
高價員工配股賣到市場上轉成公司獲利;當被追問到獲利來源,就推說大陸廠很賺錢。這
般把戲,年年上演!
牛皮總有吹破的一天。風光20年的電子業,對台灣可能只是空歡喜一場。自從1980年代政
府發明全球獨一無二的產業租稅大紅包,允許電子公司以面額10元計價,派發員工年度分
紅配股,加上《產業升級條例》等超級租稅優惠,台灣電子業像打了類固醇,以超低價搶
單,大幅成長,橫掃全球無敵手,令舉國上下沾沾自喜。李國鼎先生被媒體大力吹捧,幾
位電子業大老更被捧成經營之神。
資源扭曲窮人養富人
日、韓電子業即便被我們打得潰不成軍,但都不敢採用這種用窮人(傳統產業)養富人(
電子業)的極度扭曲社會資源分配的制度。我們卻洋洋得意不已!
在台灣不受獎勵的傳統產業像紡織業、鋼鐵業,幾十年來還繳了不少稅!台積電成立20年
以來累積繳納的營所稅,還遠少於中鋼去年一年的稅額。電子業員工財富都來自賣股票(
只用面額課稅),賣股票得來的錢又來自台灣股民貢獻,而大部分電子業20多年又不用繳
營所稅(將來也不用繳稅),到底電子業貢獻了什麼?
如今中下游電子業者有八成員工是大陸人,上游也開始遷往大陸;台灣人將來就業機會也
沒了,稅也收不到──不如趁著這些電子業者還在台灣,對他們課一些稅;等他們搬走時
,可就半毛錢都拿不到了!
作者為 HSBC Securities台灣前總經理
簡耀堂
--
Tags:
經濟
All Comments

By George
at 2007-03-21T23:54
at 2007-03-21T23:54

By Lily
at 2007-03-24T14:29
at 2007-03-24T14:29
Related Posts
有關於"生產要素市場"

By Skylar Davis
at 2007-03-20T23:22
at 2007-03-20T23:22
歐元的問題

By Jack
at 2007-03-20T17:11
at 2007-03-20T17:11
問個總體長期的觀念

By Barb Cronin
at 2007-03-19T20:51
at 2007-03-19T20:51
往年的GDP

By Olga
at 2007-03-18T23:41
at 2007-03-18T23:41
有關GNP

By Leila
at 2007-03-18T23:36
at 2007-03-18T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