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Long - 股票
By William
at 2021-01-31T13:55
at 2021-01-31T13:55
Table of Contents
趁這個週末有點時間,
想來寫寫GME這支股票這兩三年來發生的故事,
最近爆漲的來由,與現在的情況。
文章有點長,但會盡量淺顯說明。
然後,所有的資料與新聞都是我從網路上查到的,
也許會有一些數據或者時間上的錯誤,
還請更加深入了解的人指出與糾正。
--------------------故事分隔線--------------------
首先,
不得不先提到一個人,Michael Burry。
沒錯,就是那位在2008金融危機中發現次貸問題的 Dr. Burry.
這次事件的主角之一,又是他。
故事的起源,要從2019年講起。
在2019年中左右,他買入了大量的GME持股,
當時購買股數的佔比約是GME已發行股票中的3%。
他在買入股票後,寫了一封信給董事會。
2019年8月,
GME的市值是$290 million,但是公司手中握有的現金卻超過$480 million,
也就是說,公司光是手中的現金就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市值。
於是,Michael Burry寫的這封信中,
希望公司盡快屢行之前的決定,回購公司股票,
藉由降低已發行股數,進而提升EPS。
許多散戶也因為得知Michael Burry的進場,
進而特別注意到這一支股票。
其中包括Wallstreetbets這個Reddit裡的論壇。
不過在WSB中,其實已經有一些人,在更早之前就開始做多這家公司了,
包括這次事件中的另一個主角。
如果Michael Burry跟這個人相比,可能只能算是個配角。
他就是,DeepFuckingValue。
我趁著這個週末的時間,
把DFV的所有發文與推文讀了一遍。
就我來看,他是真正的散戶。
DFV在2019年中在WSB裡發了第一篇文章。
隨後,幾乎每個月都會貼出對帳單。
一開始全部都是買入價外看漲期權(後面會解釋一些基本的期權原理),
中後期才陸續買入一些股票。
他很厲害的地方,是在去年的時候,公司股價曾有一段時間大跌,
他的帳面收益也從原本的獲利變成虧損,
這時候WSB裡有一些鄉民開始各種嘲諷,
其實從文章中看得出來他的心態可能有一些變化,
因為原本都會回覆推文與解釋一些想法,
在那個時候都改成用一些梗圖代替。
但是即使這樣,
他還是抱得住,而且還不斷加碼。
當然,在WSB裡看多GME這支股票的人,不止他一個。
陸陸續續都有一些人觀察到這支股票被對沖基金不斷加碼做空,
從去年初short interest的80%,一路不斷做空到120%。
120% 代表的概念是什麼?
就是即使當下把所有的已發行股票買完,仍然沒辦法回補。
再加上知名做空機構Citron Research,
在1/19日發布的做空報告中指出,
做多GME的人都是「suckers at this poker game」,
在這種做死的言論下,引發散戶們的不滿,
終於引燃後來一連串的股價飆升。
好了,
故事背景大概是這樣子,
現在想解釋一下這一次價格飆升背後的原理。
我個人給這次事件的標題,
The Big Long。
在這一次的事件中,總共有三方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作多,導致股價飆升:
散戶、對沖基金(hedge fund)、造市商(market maker)。
沒錯,你沒看錯,對沖基金與造市商在某些情況下,也變成作多的一方。
這一次股價的飆升,主要歸因於三個因素,
Short Squeeze + Gamma Squeeze + 散戶做多
這三個因素環環相扣,
所以才說這一次GME的情況非常特殊,
對於做多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換作其他股票,可能就沒有類似的條件。
先簡單介紹兩個概念,如果有解釋不足或者錯誤之處請補正。
(1) 什麼是做空 (short)
(2) 什麼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1) 做空 (short)
在一般情況下,做空的人會先借入股票,然後賣出股票,
等未來股價下跌時,再買入股票,還回之前借入的股票,
藉以賺取一賣一買之間的價差。
(2) 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期權交易裡有買方與賣方。
在股市裡,看漲期權指的是買方先以一定的金額 (權利金) ,
買入看漲期權,此時買方保有權利在期權到期日前,
能以先前與賣方約定好的價格 (行權價) ,購買一定數量的股票。
而期權裡的賣方,在賣出期權的當下,會先收取一筆權利金,指
然而,當買方決定行使權利,
那麼賣方有義務以先前約定好的價格賣出約定好的股票數量。
另外,期權有分價外、價內、價平。
對於看漲期權來說,價平指的是行權價與股票市價相同。
價外是行權價高於股票市價。價內則是行權價低於股票市價。
在GME這次事件中,做空的人大多是那些華爾街的對沖基金與機構。
那麼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先舉例來說,
假設今天的股票是10元,做空的人會借入股票以10元賣出,
如果股價之後跌到4元,就可以用4元買入股票,補回賣空部位,
這樣子價差下來就賺了6元
但是,如果股價不下降反而上升的話,
做空的人就有可能面臨無上限的虧損。
所以,為了防止這個情況產生,
通常這些對沖基金可能會買入一些價外的看漲期權,藉以限制自己的虧損。
比如買入看漲期權,行權價格15元,
這樣子如果股票漲超過15元,他們仍然可以用15元的價格買入股票,
最大損失就只有15–10 = 5元,
那麼重點來了,
有人想買期權,那麼賣方通常是誰?
至少在美股裡,
股票買賣的話,通常可能是散戶們互相交易,也有可能是與造市者交易。
期權買賣的話,通常賣方會是造市者。
那麼這些造市商當賣方的話,
如果股票漲到超過行權價,買方要行權,
這些造市商就必須以行權價賣出股票給買方。
因此,結果可能就會跟做空一樣,
如果股票無限制的一直上升,
對於造市者來說虧損就會變成無上限。
所以,造市商通常也會藉由一些定價模型的計算,
買入一些股票,藉此達到避險的效果。
所謂的定價模型,指的是Black–Scholes這一類的期權定價模型。
詳細的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這裡就不多作介紹了,
在這篇文章裡,只要知道其中的delta與gamma這兩個參數就行了。
以看漲期權來說,
(1) delta: 當股票上升$1,相應的期權價格會上升的數目。
舉例來說: delta = 0.3,等於股票上升$1,期權價格上升0.3。
(2) gamma: 當股票上升$1,相應的delta會上升的數目。
舉例來說: gamma = 0.04,等於股票上升$1,delta上升0.04。
當delta越接近行權價格的時候,gamma值就會越接近最大值,
這也就代表delta值上升得越快。
另外,如果你是做多股票,那麼做多股票部位的delta就是1。
好了,這個部分如果還是不懂沒關係,
這些計算本身就比較複雜。
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整件事情的理解。
接下來,我們先簡單了解,為什麼造市商要買入股票?
因為一般情況下,造市商想要維持一個整體delta值為0的部位,
這樣子代表股價上升或下跌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影響。
這樣子的話,因為造市商是看漲期權的賣方,
也就是說,他們的賣出看漲期權的部位的delta是負值,
當股票急速上升的情況下,造市商會藉由定價模型的計算,
買入一定量的股票,因為做多股票的delta是+1,
能夠有效地對沖掉風險,以達到避險的目的。
重點來了,
在這次GME的事件中,為什麼會發生價格爆漲?
這裡面有非常多的因素結合,整體情況有一點錯綜複雜,
但簡單來說,主要分成下面所述的三種情況:
1. Short Squeeze
做空的人,看到價格上漲,因為想要減少損失,
就會趕快買入股票,股票價格上升,造成short squeeze。
2. Gamma Squeeze
就我的理解,這次事件中,有兩個原因造成了gamma squeeze。
當然可能有更複雜的操作,有錯或請指正或補充。
(1) 做空的人,包含華爾街那些對沖基金。
第一,本來就做空的人,可能已經有買入價外看漲期權避險。
第二,其他人或機構,可能也因為看到股票急速上漲,
覺得此時做空會產生更大的利潤,所以又跳進來做空。
那麼跳進來做空的同時,他們可能也購買了一些價外看漲期權,
這時候造市商因為是賣方,所以會藉由購買一些股票避險,
因此,造市商會在市場上買入股票,造成股價進一步上升。
當股價進一步上升,造市商需要購買的股票卻又增加了,
因為gamma值越來越大,造成delta值上升的幅度越來越大,
為了達到避險的目的,需要買入的股票越來越多。
因此,股價上升得更快。
(2) 散戶
在WSB上的散戶們,當然現在可能不只是他們,
透過購入大量的價外看漲期權,跟上面提到的原理一樣,造成gamma squeeze。
因為買入價外看漲期權的話,賣方通常是造市商,
那麼造市商會透過買入股票避險。
當股價急速上漲,越來越接近行權價,
造市商再相對應地買入更多的股票,以降低自己的風險。
於是,造成股價進一步上升。
3. 散戶做多股票
散戶們同時也在買入大量的正股,也造成股價上升。
所以這一次的GME股價飆升,主要是這三個原因混在一起,
short squeeze <-> gamma squeeze <-> 散戶做多。
造成不斷循環,股價飆漲。
並且當股價不斷上升的同時,又有其它做空的人再跳進來。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下個人的想法。
這幾天研究做空數據的S3 Partners說,
目前GME的short interest並沒有改變太多,
現在仍有110%左右。
然後,原本在上禮拜股價飆漲的時候,價外看漲期權有一陣子是買不到的,
因為全部都變成價內了。
但是現在查期權表,又有行權價更高的價外期權了。
所以這個事件結束了嗎?
我覺得還沒有。
除非有一些外部因素跳進來,結束這場多空交戰,
否則未來幾個禮拜,仍然可能會持續下去。
尤其目前做空的人仍然很多,
short borrow rate per annum,也就是借入股票賣空的年利率,
已經變成30% – 50%,
請注意一般股票的borrow rate通常是低於1%。
因此,代表做空的成本也增加了。
至於目前GME的期權市場上各個行權價的期權,
在這幾週內的到期日各有多少的open interest,
我還沒有查到這方面的資訊,或許有人知道的話可以補充一下。
然後,GME是不是值得這個價,我想就見仁見智了,
公司基本面看起來是有比前幾年好一點,自由現金流也增多,
但這次的飆漲,不可否認地,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趨勢。
我自己仍然持有十股,持有的理由很簡單,
I like the stock.
這篇文章都是我的個人看法,
沒有任何投資建議與責任,
投資有風險,損益需自負,與本人無關。
--
想來寫寫GME這支股票這兩三年來發生的故事,
最近爆漲的來由,與現在的情況。
文章有點長,但會盡量淺顯說明。
然後,所有的資料與新聞都是我從網路上查到的,
也許會有一些數據或者時間上的錯誤,
還請更加深入了解的人指出與糾正。
--------------------故事分隔線--------------------
首先,
不得不先提到一個人,Michael Burry。
沒錯,就是那位在2008金融危機中發現次貸問題的 Dr. Burry.
這次事件的主角之一,又是他。
故事的起源,要從2019年講起。
在2019年中左右,他買入了大量的GME持股,
當時購買股數的佔比約是GME已發行股票中的3%。
他在買入股票後,寫了一封信給董事會。
2019年8月,
GME的市值是$290 million,但是公司手中握有的現金卻超過$480 million,
也就是說,公司光是手中的現金就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市值。
於是,Michael Burry寫的這封信中,
希望公司盡快屢行之前的決定,回購公司股票,
藉由降低已發行股數,進而提升EPS。
許多散戶也因為得知Michael Burry的進場,
進而特別注意到這一支股票。
其中包括Wallstreetbets這個Reddit裡的論壇。
不過在WSB中,其實已經有一些人,在更早之前就開始做多這家公司了,
包括這次事件中的另一個主角。
如果Michael Burry跟這個人相比,可能只能算是個配角。
他就是,DeepFuckingValue。
我趁著這個週末的時間,
把DFV的所有發文與推文讀了一遍。
就我來看,他是真正的散戶。
DFV在2019年中在WSB裡發了第一篇文章。
隨後,幾乎每個月都會貼出對帳單。
一開始全部都是買入價外看漲期權(後面會解釋一些基本的期權原理),
中後期才陸續買入一些股票。
他很厲害的地方,是在去年的時候,公司股價曾有一段時間大跌,
他的帳面收益也從原本的獲利變成虧損,
這時候WSB裡有一些鄉民開始各種嘲諷,
其實從文章中看得出來他的心態可能有一些變化,
因為原本都會回覆推文與解釋一些想法,
在那個時候都改成用一些梗圖代替。
但是即使這樣,
他還是抱得住,而且還不斷加碼。
當然,在WSB裡看多GME這支股票的人,不止他一個。
陸陸續續都有一些人觀察到這支股票被對沖基金不斷加碼做空,
從去年初short interest的80%,一路不斷做空到120%。
120% 代表的概念是什麼?
就是即使當下把所有的已發行股票買完,仍然沒辦法回補。
再加上知名做空機構Citron Research,
在1/19日發布的做空報告中指出,
做多GME的人都是「suckers at this poker game」,
在這種做死的言論下,引發散戶們的不滿,
終於引燃後來一連串的股價飆升。
好了,
故事背景大概是這樣子,
現在想解釋一下這一次價格飆升背後的原理。
我個人給這次事件的標題,
The Big Long。
在這一次的事件中,總共有三方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作多,導致股價飆升:
散戶、對沖基金(hedge fund)、造市商(market maker)。
沒錯,你沒看錯,對沖基金與造市商在某些情況下,也變成作多的一方。
這一次股價的飆升,主要歸因於三個因素,
Short Squeeze + Gamma Squeeze + 散戶做多
這三個因素環環相扣,
所以才說這一次GME的情況非常特殊,
對於做多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換作其他股票,可能就沒有類似的條件。
先簡單介紹兩個概念,如果有解釋不足或者錯誤之處請補正。
(1) 什麼是做空 (short)
(2) 什麼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1) 做空 (short)
在一般情況下,做空的人會先借入股票,然後賣出股票,
等未來股價下跌時,再買入股票,還回之前借入的股票,
藉以賺取一賣一買之間的價差。
(2) 看漲期權 (call option)
期權交易裡有買方與賣方。
在股市裡,看漲期權指的是買方先以一定的金額 (權利金) ,
買入看漲期權,此時買方保有權利在期權到期日前,
能以先前與賣方約定好的價格 (行權價) ,購買一定數量的股票。
而期權裡的賣方,在賣出期權的當下,會先收取一筆權利金,指
然而,當買方決定行使權利,
那麼賣方有義務以先前約定好的價格賣出約定好的股票數量。
另外,期權有分價外、價內、價平。
對於看漲期權來說,價平指的是行權價與股票市價相同。
價外是行權價高於股票市價。價內則是行權價低於股票市價。
在GME這次事件中,做空的人大多是那些華爾街的對沖基金與機構。
那麼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先舉例來說,
假設今天的股票是10元,做空的人會借入股票以10元賣出,
如果股價之後跌到4元,就可以用4元買入股票,補回賣空部位,
這樣子價差下來就賺了6元
但是,如果股價不下降反而上升的話,
做空的人就有可能面臨無上限的虧損。
所以,為了防止這個情況產生,
通常這些對沖基金可能會買入一些價外的看漲期權,藉以限制自己的虧損。
比如買入看漲期權,行權價格15元,
這樣子如果股票漲超過15元,他們仍然可以用15元的價格買入股票,
最大損失就只有15–10 = 5元,
那麼重點來了,
有人想買期權,那麼賣方通常是誰?
至少在美股裡,
股票買賣的話,通常可能是散戶們互相交易,也有可能是與造市者交易。
期權買賣的話,通常賣方會是造市者。
那麼這些造市商當賣方的話,
如果股票漲到超過行權價,買方要行權,
這些造市商就必須以行權價賣出股票給買方。
因此,結果可能就會跟做空一樣,
如果股票無限制的一直上升,
對於造市者來說虧損就會變成無上限。
所以,造市商通常也會藉由一些定價模型的計算,
買入一些股票,藉此達到避險的效果。
所謂的定價模型,指的是Black–Scholes這一類的期權定價模型。
詳細的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這裡就不多作介紹了,
在這篇文章裡,只要知道其中的delta與gamma這兩個參數就行了。
以看漲期權來說,
(1) delta: 當股票上升$1,相應的期權價格會上升的數目。
舉例來說: delta = 0.3,等於股票上升$1,期權價格上升0.3。
(2) gamma: 當股票上升$1,相應的delta會上升的數目。
舉例來說: gamma = 0.04,等於股票上升$1,delta上升0.04。
當delta越接近行權價格的時候,gamma值就會越接近最大值,
這也就代表delta值上升得越快。
另外,如果你是做多股票,那麼做多股票部位的delta就是1。
好了,這個部分如果還是不懂沒關係,
這些計算本身就比較複雜。
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整件事情的理解。
接下來,我們先簡單了解,為什麼造市商要買入股票?
因為一般情況下,造市商想要維持一個整體delta值為0的部位,
這樣子代表股價上升或下跌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影響。
這樣子的話,因為造市商是看漲期權的賣方,
也就是說,他們的賣出看漲期權的部位的delta是負值,
當股票急速上升的情況下,造市商會藉由定價模型的計算,
買入一定量的股票,因為做多股票的delta是+1,
能夠有效地對沖掉風險,以達到避險的目的。
重點來了,
在這次GME的事件中,為什麼會發生價格爆漲?
這裡面有非常多的因素結合,整體情況有一點錯綜複雜,
但簡單來說,主要分成下面所述的三種情況:
1. Short Squeeze
做空的人,看到價格上漲,因為想要減少損失,
就會趕快買入股票,股票價格上升,造成short squeeze。
2. Gamma Squeeze
就我的理解,這次事件中,有兩個原因造成了gamma squeeze。
當然可能有更複雜的操作,有錯或請指正或補充。
(1) 做空的人,包含華爾街那些對沖基金。
第一,本來就做空的人,可能已經有買入價外看漲期權避險。
第二,其他人或機構,可能也因為看到股票急速上漲,
覺得此時做空會產生更大的利潤,所以又跳進來做空。
那麼跳進來做空的同時,他們可能也購買了一些價外看漲期權,
這時候造市商因為是賣方,所以會藉由購買一些股票避險,
因此,造市商會在市場上買入股票,造成股價進一步上升。
當股價進一步上升,造市商需要購買的股票卻又增加了,
因為gamma值越來越大,造成delta值上升的幅度越來越大,
為了達到避險的目的,需要買入的股票越來越多。
因此,股價上升得更快。
(2) 散戶
在WSB上的散戶們,當然現在可能不只是他們,
透過購入大量的價外看漲期權,跟上面提到的原理一樣,造成gamma squeeze。
因為買入價外看漲期權的話,賣方通常是造市商,
那麼造市商會透過買入股票避險。
當股價急速上漲,越來越接近行權價,
造市商再相對應地買入更多的股票,以降低自己的風險。
於是,造成股價進一步上升。
3. 散戶做多股票
散戶們同時也在買入大量的正股,也造成股價上升。
所以這一次的GME股價飆升,主要是這三個原因混在一起,
short squeeze <-> gamma squeeze <-> 散戶做多。
造成不斷循環,股價飆漲。
並且當股價不斷上升的同時,又有其它做空的人再跳進來。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下個人的想法。
這幾天研究做空數據的S3 Partners說,
目前GME的short interest並沒有改變太多,
現在仍有110%左右。
然後,原本在上禮拜股價飆漲的時候,價外看漲期權有一陣子是買不到的,
因為全部都變成價內了。
但是現在查期權表,又有行權價更高的價外期權了。
所以這個事件結束了嗎?
我覺得還沒有。
除非有一些外部因素跳進來,結束這場多空交戰,
否則未來幾個禮拜,仍然可能會持續下去。
尤其目前做空的人仍然很多,
short borrow rate per annum,也就是借入股票賣空的年利率,
已經變成30% – 50%,
請注意一般股票的borrow rate通常是低於1%。
因此,代表做空的成本也增加了。
至於目前GME的期權市場上各個行權價的期權,
在這幾週內的到期日各有多少的open interest,
我還沒有查到這方面的資訊,或許有人知道的話可以補充一下。
然後,GME是不是值得這個價,我想就見仁見智了,
公司基本面看起來是有比前幾年好一點,自由現金流也增多,
但這次的飆漲,不可否認地,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趨勢。
我自己仍然持有十股,持有的理由很簡單,
I like the stock.
這篇文章都是我的個人看法,
沒有任何投資建議與責任,
投資有風險,損益需自負,與本人無關。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Blanche
at 2021-02-03T19:30
at 2021-02-03T19:30
By Rae
at 2021-02-05T10:31
at 2021-02-05T10:31
By Dinah
at 2021-02-08T21:20
at 2021-02-08T21:20
By Gilbert
at 2021-02-12T01:10
at 2021-02-12T01:10
By Michael
at 2021-02-12T12:34
at 2021-02-12T12:34
By Oscar
at 2021-02-12T18:53
at 2021-02-12T18:53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02-14T05:51
at 2021-02-14T05:51
By Tom
at 2021-02-17T22:20
at 2021-02-17T22:20
By Anonymous
at 2021-02-22T20:06
at 2021-02-22T20:06
By Kelly
at 2021-02-25T15:01
at 2021-02-25T15:01
By Lucy
at 2021-02-27T07:30
at 2021-02-27T07:30
By Iris
at 2021-02-27T10:45
at 2021-02-27T10:45
By Thomas
at 2021-03-03T04:37
at 2021-03-03T04:37
By Suhail Hany
at 2021-03-05T03:14
at 2021-03-05T03:14
By Quanna
at 2021-03-09T21:21
at 2021-03-09T21:21
By Gilbert
at 2021-03-13T16:02
at 2021-03-13T16:0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03-18T05:43
at 2021-03-18T05:43
By Erin
at 2021-03-21T22:45
at 2021-03-21T22:45
By Zora
at 2021-03-23T22:10
at 2021-03-23T22:10
By Olive
at 2021-03-27T12:36
at 2021-03-27T12:36
By Sarah
at 2021-03-31T06:36
at 2021-03-31T06:36
By Caroline
at 2021-04-03T00:13
at 2021-04-03T00:13
By Lucy
at 2021-04-05T13:05
at 2021-04-05T13:05
By Edwina
at 2021-04-06T11:00
at 2021-04-06T11:00
By Poppy
at 2021-04-11T07:36
at 2021-04-11T07:36
By Donna
at 2021-04-13T11:28
at 2021-04-13T11:28
By Edward Lewis
at 2021-04-15T00:30
at 2021-04-15T00:30
By Kristin
at 2021-04-15T11:29
at 2021-04-15T11:29
By Frederica
at 2021-04-15T16:57
at 2021-04-15T16:57
By Eartha
at 2021-04-19T21:04
at 2021-04-19T21:04
By Frederic
at 2021-04-24T15:58
at 2021-04-24T15:58
By Michael
at 2021-04-25T17:52
at 2021-04-25T17:52
By Vanessa
at 2021-04-27T14:21
at 2021-04-27T14:21
By Callum
at 2021-05-01T22:37
at 2021-05-01T22:37
By Quanna
at 2021-05-03T05:32
at 2021-05-03T05:32
By Audriana
at 2021-05-04T19:15
at 2021-05-04T19:15
By Frederic
at 2021-05-07T13:58
at 2021-05-07T13:58
By Joe
at 2021-05-08T15:46
at 2021-05-08T15:46
By Frederica
at 2021-05-12T07:06
at 2021-05-12T07:06
By Jessica
at 2021-05-16T02:12
at 2021-05-16T02:12
By Vanessa
at 2021-05-19T20:17
at 2021-05-19T20:17
By Quanna
at 2021-05-23T11:20
at 2021-05-23T11:20
By George
at 2021-05-27T10:30
at 2021-05-27T10:30
By Mary
at 2021-05-31T03:51
at 2021-05-31T03:51
By Damian
at 2021-06-01T20:28
at 2021-06-01T20:28
By Hazel
at 2021-06-02T21:59
at 2021-06-02T21:59
By Daniel
at 2021-06-04T15:57
at 2021-06-04T15:57
By Quanna
at 2021-06-07T00:33
at 2021-06-07T00:33
By Ophelia
at 2021-06-10T07:16
at 2021-06-10T07:16
By Jacob
at 2021-06-14T19:56
at 2021-06-14T19:56
By Thomas
at 2021-06-17T22:37
at 2021-06-17T22:37
By Tristan Cohan
at 2021-06-21T01:44
at 2021-06-21T01:44
By Liam
at 2021-06-24T08:58
at 2021-06-24T08:58
By Jack
at 2021-06-28T22:55
at 2021-06-28T22:55
By Yedda
at 2021-07-03T19:16
at 2021-07-03T19:16
By Eden
at 2021-07-04T15:33
at 2021-07-04T15:33
By Jacob
at 2021-07-06T21:44
at 2021-07-06T21:44
By Catherine
at 2021-07-08T07:23
at 2021-07-08T07:23
By Genevieve
at 2021-07-10T09:37
at 2021-07-10T09:37
By Noah
at 2021-07-10T15:29
at 2021-07-10T15:29
By Kama
at 2021-07-14T19:42
at 2021-07-14T19:42
By Annie
at 2021-07-17T02:16
at 2021-07-17T02:16
By Ina
at 2021-07-19T01:45
at 2021-07-19T01:45
By Edith
at 2021-07-19T20:32
at 2021-07-19T20:32
By Michael
at 2021-07-21T03:07
at 2021-07-21T03:07
By Odelette
at 2021-07-25T02:41
at 2021-07-25T02:41
By Kumar
at 2021-07-26T02:39
at 2021-07-26T02:39
By Odelette
at 2021-07-26T20:53
at 2021-07-26T20:53
By Kelly
at 2021-07-26T23:04
at 2021-07-26T23:04
By Isla
at 2021-07-29T13:25
at 2021-07-29T13:25
By James
at 2021-07-31T23:58
at 2021-07-31T23:58
By Kumar
at 2021-08-01T18:57
at 2021-08-01T18:57
By Annie
at 2021-08-05T18:31
at 2021-08-05T18:31
By Kelly
at 2021-08-07T06:56
at 2021-08-07T06:56
By Ula
at 2021-08-10T23:15
at 2021-08-10T23:15
By Sarah
at 2021-08-12T04:16
at 2021-08-12T04:16
By Margaret
at 2021-08-15T03:58
at 2021-08-15T03:58
By Connor
at 2021-08-15T12:51
at 2021-08-15T12:51
By Sarah
at 2021-08-19T16:51
at 2021-08-19T16:51
By Sarah
at 2021-08-21T08:43
at 2021-08-21T08:43
By Jacky
at 2021-08-22T07:59
at 2021-08-22T07:59
By Tristan Cohan
at 2021-08-25T20:36
at 2021-08-25T20:36
By Delia
at 2021-08-27T14:14
at 2021-08-27T14:14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08-28T05:51
at 2021-08-28T05:51
By Ula
at 2021-08-28T21:00
at 2021-08-28T21:00
By Sierra Rose
at 2021-08-31T12:39
at 2021-08-31T12:39
By Hedwig
at 2021-08-31T17:08
at 2021-08-31T17:08
By Gary
at 2021-09-03T14:04
at 2021-09-03T14:04
By Zenobia
at 2021-09-04T17:06
at 2021-09-04T17:06
By Isabella
at 2021-09-08T10:49
at 2021-09-08T10:49
By Carol
at 2021-09-12T12:38
at 2021-09-12T12:38
By Wallis
at 2021-09-15T01:14
at 2021-09-15T01:14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21-09-17T09:44
at 2021-09-17T09:44
By Carol
at 2021-09-20T03:25
at 2021-09-20T03:25
By Charlie
at 2021-09-23T23:53
at 2021-09-23T23:53
By Edward Lewis
at 2021-09-26T18:28
at 2021-09-26T18:28
By Quanna
at 2021-09-30T17:45
at 2021-09-30T17:45
By Aaliyah
at 2021-10-02T18:38
at 2021-10-02T18:38
By Thomas
at 2021-10-07T18:27
at 2021-10-07T18:27
By John
at 2021-10-12T07:32
at 2021-10-12T07:32
By Carol
at 2021-10-14T05:47
at 2021-10-14T05:47
By Liam
at 2021-10-16T19:28
at 2021-10-16T19:28
By Blanche
at 2021-10-17T03:38
at 2021-10-17T03:38
By Cara
at 2021-10-18T02:54
at 2021-10-18T02:54
By Harry
at 2021-10-20T20:08
at 2021-10-20T20:08
By Donna
at 2021-10-22T00:24
at 2021-10-22T00:24
By Selena
at 2021-10-26T07:36
at 2021-10-26T07:36
By Emma
at 2021-10-29T11:50
at 2021-10-29T11:50
By Andrew
at 2021-11-01T04:21
at 2021-11-01T04:21
By Belly
at 2021-11-01T18:54
at 2021-11-01T18:54
By Thomas
at 2021-11-02T22:15
at 2021-11-02T22:1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1-11-03T10:12
at 2021-11-03T10:12
By Susan
at 2021-11-05T19:51
at 2021-11-05T19:51
By Candice
at 2021-11-08T20:03
at 2021-11-08T20:03
Related Posts
馬斯克成投顧?專家呼籲SEC「管管他的嘴
By Harry
at 2021-01-31T13:53
at 2021-01-31T13:53
董事酬勞曝 台積電4300萬狂輸中信金
By Hardy
at 2021-01-31T13:41
at 2021-01-31T13:41
年前不要當沖 會直接畢業
By Aaliyah
at 2021-01-31T13:29
at 2021-01-31T13:29
GME不空大盤空 美股跌破3萬點
By Isla
at 2021-01-31T13:12
at 2021-01-31T13:12
金融民主化係金A?路透:Robinhood的免費
By Megan
at 2021-01-31T13:05
at 2021-01-31T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