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規劃] 六年儲蓄險 - 理財
By Hardy
at 2010-07-10T22:34
at 2010-07-10T22:34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Insurance 看板 #1CE2C8aW ]
作者: falseshelter (一個開始一個結束) 看板: Insurance
標題: Re: [規劃] 六年儲蓄險
時間: Sat Jul 10 15:36:37 2010
※ 引述《ptt332211 (:))》之銘言:
: 性 別:女
: 年 齡:22
: 職 業:服務業
: 工作內容:服務業
: 居住區域:台北
: 工作區域:台北
: 婚 姻:未婚
: 子女狀況:無
: (一)目前已有保障(請詳列)
: 該有的都有了~
: (二)欲規劃保障、建議書、規畫目的與問題(請詳列)
: 常常月光 想強迫自己儲蓄 囧rz
: 請幫忙規劃年繳約四萬左右的六年期儲蓄險 謝謝
如果重點是在「強迫儲蓄」四個字的話
我們先不討論報酬率的問題
而是放在「強迫」上
理財的領域非常博大精深
可是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會想要去深入了解
這是惰性使然
因此奢望多數人都能去了解怎麼儲蓄、投資或是保單條款
這其實是蠻不實際的
不然怎麼能稱為人、又怎麼會有人性的問題呢?
在《推力》這本書裡有提到一個案例
美國曾經風行一時的一種獨特的金融服務----聖誕儲蓄俱樂部
典型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
十一月時(感恩節前後)客戶到銀行開戶
同意一年內每週存入固定金額
中間不可領出
期滿領出時恰好趕上聖誕節購物季
利息呢? → 通常接近零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
這種帳戶沒有流動性、作業成本很高、報酬率幾近零
從理論上來看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可是多年來投資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為什麼?
因為會存錢到這些帳戶的是一般人
為了解決因缺錢而無法開心過聖誕節
定期存款的麻煩與利息的損失都不算什麼
書上說這類俱樂部目前還存在
但有了信用卡之後對很多家庭而言已沒有這個需要了
現在購物可以融資
民眾不再需要為了聖誕節預先存錢
不過這些人難道認為零利率會比付18%或更高的信用卡利息還差嗎?
當然不是…信用卡利率可是恐佈的高
但為什麼有人寧願冒高利率的風險而不用聖誕儲蓄俱樂部?
一樣…人性嘛
回到強迫儲蓄的主題上
儲蓄險和聖誕儲蓄俱樂部有部份雷同
至少相較於活存、定存來說
流動性較差、中途領出可能會有損失
因此對一般人來說
為了避免金錢損失
應該或多或少會讓心理上更勉強自己繼續存下去
但這裡有個問題:「頻率」
聖誕儲蓄俱樂部是每週必須存錢
也就是剛存完一次
七天後又要再去辦理一次
如此重複下去直到感恩節的來臨
這跟剛繳完保費、過一年後才需要繳有很大的不同
一週後就要做的事和一年後才要做的事
對多數人來說心理感受一定很不一樣
相信有不少人是繳了保費之後就忘了這件事
除非他原本就有足夠的存款或是良好的理財習慣
不然有可能過了一年之後才發現…保費繳不出來
因為根本就忘記準備了
人性哪……
所以
如果原po常常月光的話
真的想要強迫儲蓄
應該是設法在剛領到錢的時候就扣款存錢
使用定存的零存整付應該會比較適合妳
比起心理上的強迫
透過這種外在流程的設計才比較容易解決「自制問題」
最後…還是要談談儲蓄險的報酬問題
我以遠雄人壽的好鑽養老保險為例
22歲女性、保額25萬、年繳保費39050元
也順便和定存(假設利率1%)來做比較
年度 已繳保費 年末解約金 定存 差額(解約金-定存)
1 39050 32375 39441 -7066
2 78100 69950 79275 -9325
3 117150 110425 119509 -9084
4 156200 153850 160144 -6294
5 195250 200350 201186 -836
6 234300 250000 242639 7361
記得續期保費可以有1%折扣
所以年繳39050大概可以少繳390元
想要更詳細一點的話可以再把390元考慮進去
除了六年期的養老險以外
目前有些利變型保單的解約金追上已繳保費的速度更快
可能只要1、2年就追上了
不過長期來說報酬率較低 (假設宣告利率不變的話)
而且這類保單已經被金管會盯上了
以上給原po和大家參考
因為就「強迫儲蓄」的角度來說
我不覺得儲蓄險會比定存的零存整付來的更有效
至於報酬率的問題
這又得考慮利率趨勢…在此就…不討論啦
不過原po這麼年輕
多花點時間學習理財相信會更好
順便推薦一下《推力》這本書
看完會更了解人性
--
作者: falseshelter (一個開始一個結束) 看板: Insurance
標題: Re: [規劃] 六年儲蓄險
時間: Sat Jul 10 15:36:37 2010
※ 引述《ptt332211 (:))》之銘言:
: 性 別:女
: 年 齡:22
: 職 業:服務業
: 工作內容:服務業
: 居住區域:台北
: 工作區域:台北
: 婚 姻:未婚
: 子女狀況:無
: (一)目前已有保障(請詳列)
: 該有的都有了~
: (二)欲規劃保障、建議書、規畫目的與問題(請詳列)
: 常常月光 想強迫自己儲蓄 囧rz
: 請幫忙規劃年繳約四萬左右的六年期儲蓄險 謝謝
如果重點是在「強迫儲蓄」四個字的話
我們先不討論報酬率的問題
而是放在「強迫」上
理財的領域非常博大精深
可是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會想要去深入了解
這是惰性使然
因此奢望多數人都能去了解怎麼儲蓄、投資或是保單條款
這其實是蠻不實際的
不然怎麼能稱為人、又怎麼會有人性的問題呢?
在《推力》這本書裡有提到一個案例
美國曾經風行一時的一種獨特的金融服務----聖誕儲蓄俱樂部
典型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
十一月時(感恩節前後)客戶到銀行開戶
同意一年內每週存入固定金額
中間不可領出
期滿領出時恰好趕上聖誕節購物季
利息呢? → 通常接近零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
這種帳戶沒有流動性、作業成本很高、報酬率幾近零
從理論上來看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可是多年來投資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為什麼?
因為會存錢到這些帳戶的是一般人
為了解決因缺錢而無法開心過聖誕節
定期存款的麻煩與利息的損失都不算什麼
書上說這類俱樂部目前還存在
但有了信用卡之後對很多家庭而言已沒有這個需要了
現在購物可以融資
民眾不再需要為了聖誕節預先存錢
不過這些人難道認為零利率會比付18%或更高的信用卡利息還差嗎?
當然不是…信用卡利率可是恐佈的高
但為什麼有人寧願冒高利率的風險而不用聖誕儲蓄俱樂部?
一樣…人性嘛
回到強迫儲蓄的主題上
儲蓄險和聖誕儲蓄俱樂部有部份雷同
至少相較於活存、定存來說
流動性較差、中途領出可能會有損失
因此對一般人來說
為了避免金錢損失
應該或多或少會讓心理上更勉強自己繼續存下去
但這裡有個問題:「頻率」
聖誕儲蓄俱樂部是每週必須存錢
也就是剛存完一次
七天後又要再去辦理一次
如此重複下去直到感恩節的來臨
這跟剛繳完保費、過一年後才需要繳有很大的不同
一週後就要做的事和一年後才要做的事
對多數人來說心理感受一定很不一樣
相信有不少人是繳了保費之後就忘了這件事
除非他原本就有足夠的存款或是良好的理財習慣
不然有可能過了一年之後才發現…保費繳不出來
因為根本就忘記準備了
人性哪……
所以
如果原po常常月光的話
真的想要強迫儲蓄
應該是設法在剛領到錢的時候就扣款存錢
使用定存的零存整付應該會比較適合妳
比起心理上的強迫
透過這種外在流程的設計才比較容易解決「自制問題」
最後…還是要談談儲蓄險的報酬問題
我以遠雄人壽的好鑽養老保險為例
22歲女性、保額25萬、年繳保費39050元
也順便和定存(假設利率1%)來做比較
年度 已繳保費 年末解約金 定存 差額(解約金-定存)
1 39050 32375 39441 -7066
2 78100 69950 79275 -9325
3 117150 110425 119509 -9084
4 156200 153850 160144 -6294
5 195250 200350 201186 -836
6 234300 250000 242639 7361
記得續期保費可以有1%折扣
所以年繳39050大概可以少繳390元
想要更詳細一點的話可以再把390元考慮進去
除了六年期的養老險以外
目前有些利變型保單的解約金追上已繳保費的速度更快
可能只要1、2年就追上了
不過長期來說報酬率較低 (假設宣告利率不變的話)
而且這類保單已經被金管會盯上了
以上給原po和大家參考
因為就「強迫儲蓄」的角度來說
我不覺得儲蓄險會比定存的零存整付來的更有效
至於報酬率的問題
這又得考慮利率趨勢…在此就…不討論啦
不過原po這麼年輕
多花點時間學習理財相信會更好
順便推薦一下《推力》這本書
看完會更了解人性
--
All Comments
By Kristin
at 2010-07-13T15:52
at 2010-07-13T15:52
By Quanna
at 2010-07-13T22:40
at 2010-07-13T22:40
By Rachel
at 2010-07-18T03:55
at 2010-07-18T03:55
Related Posts
有比較好的定存專案嗎
By Mason
at 2010-07-10T13:42
at 2010-07-10T13:42
最近接到一家 碧氫科技 委託的公司
By Rachel
at 2010-07-09T15:29
at 2010-07-09T15:29
豬頭記帳本 可以列印嗎?
By Olive
at 2010-07-08T22:01
at 2010-07-08T22:01
這樣的情況適合投資基金嗎?
By Kristin
at 2010-07-08T14:51
at 2010-07-08T14:51
卡債與子女問題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7-08T12:55
at 2010-07-08T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