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併購美企 日本超中國成為大贏家 - 股票

By Callum
at 2018-09-18T10:24
at 2018-09-18T10:24
Table of Contents
1.原文連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9/17/n10721457.htm
2.原文內容:
(記者林燕編譯報導)
今年上半年日企海外併購呈現爆發式增長,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嚴格審查中國投資的情況下,日本企業開始加大對美國企業的併購力度。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上半年海外併購金額達到1,122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並超過中企海外投資(766億美元),這是日本六年來首次在海外併購交易規模上超過中國。
而日企在美國的併購更似抓住了美中貿易戰的機會,變害為利。英國《金融時報》週日(9月16日)報導說,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中資企業在美併購因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受阻,不少日本銀行家和律師建議日本企業抓緊這個機會。
據東京研究機構Recof的數據,自今年以來,日本企業已在美國達成177筆交易,總支出達420億美元(約4.7兆日圓),有望打破1990年前九個月創下的178筆成交紀錄。
東京Shearman & Sterling併購律師勒布倫(Kenneth Lebrun)表示,五年前中國買家每次都能比別的競標者高出30%的資金競拍,但現在基本上很多行業都不用顧慮中國買家搶標。
面對來自中國的戰略性買家減少,花旗集團日本併購部門主管Yoshinobu Agu表示,對日本企業來說,現在最大的競爭對手往往是另一位日本買家。
如今的併購頭條新聞已從中企的「買買買」再次回歸日本節奏。例如,上週日本晶片製造商瑞薩電子公司(Renesas Electronics Corp)也表示已同意以約67億美元收購美國同行集成設備科技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這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
今年早些時候,旭化成集團(Asahi Kasei)同意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的Sage Automotive Interiors,而日本第一大人力集團Recruit Holdings也通過一筆12億美元的交易將美國求職服務企業Glassdoor收歸囊下。
對這種轉變,一位參與日本收購的資深併購銀行家告訴《金融時報》,對美國當局來說,他們現在認為日本是「安全」買家,穩定而可靠。若是和中國沾邊,就存在許多不可預測性。例如,在博通(Broadcom)提出以1,420億美元收購美國科技巨頭高通時,遭到川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否定併購。
不過也有併購律師認為,這種好時機對日本來說也不會持續太久,CFIUS也已經開始警覺日本企業的潛在威脅。
據環球網此前報導稱,日本企業2000年以後向海外併購累計投入約9,829億美元(110兆日元),相當於投入同一期間日本上市企業凈利潤的三分之一,其中四成投向美國、三成投向歐洲。
由於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家庭儲蓄率高以及日本央行近零利的率貨幣政策影響,日本已將探尋海外業務、打造新經濟增長點作為中長期策略。
早在20世紀80、90年代和2000年前後,日本就曾出現過在美併購熱潮。在1985—1989年併購規模前20名的交易中,17宗都發生在美國,但在9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讓海外併購速度暫緩。
3.心得/評論:
日經指數突破過去幾個月的盤整,
今天更是在貿易戰消息下逆勢噴噴。
#日本或成最大贏家
--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9/17/n10721457.htm
2.原文內容:
(記者林燕編譯報導)
今年上半年日企海外併購呈現爆發式增長,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嚴格審查中國投資的情況下,日本企業開始加大對美國企業的併購力度。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上半年海外併購金額達到1,122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並超過中企海外投資(766億美元),這是日本六年來首次在海外併購交易規模上超過中國。
而日企在美國的併購更似抓住了美中貿易戰的機會,變害為利。英國《金融時報》週日(9月16日)報導說,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中資企業在美併購因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審查受阻,不少日本銀行家和律師建議日本企業抓緊這個機會。
據東京研究機構Recof的數據,自今年以來,日本企業已在美國達成177筆交易,總支出達420億美元(約4.7兆日圓),有望打破1990年前九個月創下的178筆成交紀錄。
東京Shearman & Sterling併購律師勒布倫(Kenneth Lebrun)表示,五年前中國買家每次都能比別的競標者高出30%的資金競拍,但現在基本上很多行業都不用顧慮中國買家搶標。
面對來自中國的戰略性買家減少,花旗集團日本併購部門主管Yoshinobu Agu表示,對日本企業來說,現在最大的競爭對手往往是另一位日本買家。
如今的併購頭條新聞已從中企的「買買買」再次回歸日本節奏。例如,上週日本晶片製造商瑞薩電子公司(Renesas Electronics Corp)也表示已同意以約67億美元收購美國同行集成設備科技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這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
今年早些時候,旭化成集團(Asahi Kasei)同意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的Sage Automotive Interiors,而日本第一大人力集團Recruit Holdings也通過一筆12億美元的交易將美國求職服務企業Glassdoor收歸囊下。
對這種轉變,一位參與日本收購的資深併購銀行家告訴《金融時報》,對美國當局來說,他們現在認為日本是「安全」買家,穩定而可靠。若是和中國沾邊,就存在許多不可預測性。例如,在博通(Broadcom)提出以1,420億美元收購美國科技巨頭高通時,遭到川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否定併購。
不過也有併購律師認為,這種好時機對日本來說也不會持續太久,CFIUS也已經開始警覺日本企業的潛在威脅。
據環球網此前報導稱,日本企業2000年以後向海外併購累計投入約9,829億美元(110兆日元),相當於投入同一期間日本上市企業凈利潤的三分之一,其中四成投向美國、三成投向歐洲。
由於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家庭儲蓄率高以及日本央行近零利的率貨幣政策影響,日本已將探尋海外業務、打造新經濟增長點作為中長期策略。
早在20世紀80、90年代和2000年前後,日本就曾出現過在美併購熱潮。在1985—1989年併購規模前20名的交易中,17宗都發生在美國,但在9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讓海外併購速度暫緩。
3.心得/評論:
日經指數突破過去幾個月的盤整,
今天更是在貿易戰消息下逆勢噴噴。
#日本或成最大贏家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Megan
at 2018-09-23T09:29
at 2018-09-23T09:29

By Hedwig
at 2018-09-26T10:16
at 2018-09-26T10:16

By Olive
at 2018-09-27T21:24
at 2018-09-27T21:24

By William
at 2018-10-01T11:15
at 2018-10-01T11:15

By Emily
at 2018-10-01T15:33
at 2018-10-01T15:33

By Agatha
at 2018-10-04T19:31
at 2018-10-04T19:31

By Olivia
at 2018-10-05T19:27
at 2018-10-05T19:27

By Andy
at 2018-10-08T02:18
at 2018-10-08T02:18

By Ursula
at 2018-10-11T03:31
at 2018-10-11T03:31

By Edward Lewis
at 2018-10-11T10:16
at 2018-10-11T10:16

By Ingrid
at 2018-10-12T21:44
at 2018-10-12T21:44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10-17T13:20
at 2018-10-17T13:20

By Wallis
at 2018-10-20T13:58
at 2018-10-20T13:58

By Aaliyah
at 2018-10-23T03:33
at 2018-10-23T03:33

By Barb Cronin
at 2018-10-27T12:49
at 2018-10-27T12:49

By Leila
at 2018-10-28T20:53
at 2018-10-28T20:53

By Rachel
at 2018-11-01T14:53
at 2018-11-01T14:53

By Liam
at 2018-11-04T15:49
at 2018-11-04T15:49

By Olga
at 2018-11-07T15:15
at 2018-11-07T15:15

By Frederica
at 2018-11-10T08:34
at 2018-11-10T08:34

By Thomas
at 2018-11-15T02:57
at 2018-11-15T02:57

By Ida
at 2018-11-20T01:51
at 2018-11-20T01:51

By Aaliyah
at 2018-11-24T00:50
at 2018-11-24T00:50

By Thomas
at 2018-11-28T04:34
at 2018-11-28T04:34

By Aaliyah
at 2018-11-28T18:51
at 2018-11-28T18:51

By Aaliyah
at 2018-11-30T15:25
at 2018-11-30T15:25

By Tracy
at 2018-11-30T17:45
at 2018-11-30T17:45

By Lauren
at 2018-12-05T01:54
at 2018-12-05T01:54

By Ophelia
at 2018-12-06T11:27
at 2018-12-06T11:27

By Xanthe
at 2018-12-07T04:07
at 2018-12-07T04:07

By Hedwig
at 2018-12-08T17:13
at 2018-12-08T17:13

By Valerie
at 2018-12-10T02:31
at 2018-12-10T02:31

By Rachel
at 2018-12-11T19:45
at 2018-12-11T19:45

By Elvira
at 2018-12-15T12:34
at 2018-12-15T12:34

By Sandy
at 2018-12-20T11:01
at 2018-12-20T11:01

By Faithe
at 2018-12-23T07:21
at 2018-12-23T07:21
Related Posts
紐時:華爾街的意見被川普置若罔聞

By Barb Cronin
at 2018-09-18T10:13
at 2018-09-18T10:13
國巨更正8月衍生性商品交易資訊

By Olive
at 2018-09-18T09:45
at 2018-09-18T09:45
台灣ADR追隨台股頹勢 台積電跌1.5%

By Edith
at 2018-09-18T09:31
at 2018-09-18T09:31
6257 矽格 多

By Regina
at 2018-09-18T09:25
at 2018-09-18T09:25
APPLE怎麼了 發新機還一直跌

By Oliver
at 2018-09-18T09:19
at 2018-09-18T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