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奈米以下製程產能於2024年成為IC市場主 - 股票
By Carol
at 2020-11-18T13:53
at 2020-11-18T13:53
Table of Contents
10奈米以下製程產能於2024年成為IC市場主流
1.原文連結:
https://bit.ly/3kA9S0M
2.原文內容:
根據IC Insights報告預測,2024年開始,先進(小於10奈米)製程的IC產能將從2020年
佔據IC產業總產能的10%,成長至2022年首次超過20%,並在2024年佔據全球產能的30%,
進而超越『介於10奈米與20奈米之間』製程需求。
如果放寬至20奈米來看,IC Insights預計2020年,小於20奈米製程產能佔所有晶圓產能
達48%,於2021年更可超越50%。這表示晶圓廠商面對16 / 14奈米,12 / 10奈米,或7 /
5奈米技術的需求於未來幾年將會加速。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不斷微縮晶片幾何尺寸的動機絕對可以帶來龐大商機,因為這樣做有
很多好處:包含:晶片獲得更高性能速度、更低的功耗、更小的單位面積成本等,但是有
時會出現回報收益遞減的問題,使得晶片設計人員懷疑如果投入高成本是否值得。也就是
說,過去強調的規模經濟成本的優勢不再適用於現今。
如此小於10奈米製程技術的相關設備成本已經飆升至許多IC供應商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
,目前只有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能夠擁有小於10奈米製程技術的晶圓廠。
同時,設計難題(例如,繼續縮小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單元的體積)也阻礙了IC產業使
用多年的微縮方法。基於邏輯晶片(例如:微處理器,ASIC,FPGA和其他先進邏輯元件)
的複雜度不斷提高,也讓產業面臨著許多挑戰。
IC Insights認為,隨著複雜邏輯晶片的細微特徵尺寸的遷移速度繼續放緩,因此對於晶
片設計人員來說,愈來愈難證明花費較高成本是一種合理的投資。對於要求獲得更高性能
速度,更低功耗等應用中,廠商投資先進的FinFET製程及其他先進製程也受益匪淺。此外
,在新一代節點之間(例如:7奈米與5奈米之間),廠商也提出半代或現有製程的增強版
本,也幫助了廠商推進更成熟製程與獲益做出貢獻。
以國家別來看,南韓擁有66%的產能都是屬於「小於20奈米」製程技術。與其他地區或國
家相比,南韓在半導體的領先優勢依舊很明顯。畢竟,三星和SK Hynix都是記憶體大廠,
配合著三星這幾年全力衝刺應用處理器,南韓擁有最先進的晶圓產能集中度也就不足為奇
。
至於台灣,由於台積電擁有許多手機晶片的訂單,例如:蘋果、華為和高通,所以「小於
20奈米」製程佔總產能超過35%。至於28奈米,45 / 40奈米和65奈米仍扮演關鍵角色,仍
可繼續為台積電和聯電等晶圓代工廠創造大量業務。
至於中國地區,大多數「小於20奈米」的產能是由外資企業投資和控制,包括三星,SK海
力士,英特爾和台積電。長江儲存和中芯國際是僅有能提供「小於20奈米」製程技術的中
國公司。
3.心得/評論:
IC Insights預計未來五年,10奈米以下製程需求將持續增加,成為市場主流,但目前只
有三家公司有10奈米以下的晶圓廠。
--
1.原文連結:
https://bit.ly/3kA9S0M
2.原文內容:
根據IC Insights報告預測,2024年開始,先進(小於10奈米)製程的IC產能將從2020年
佔據IC產業總產能的10%,成長至2022年首次超過20%,並在2024年佔據全球產能的30%,
進而超越『介於10奈米與20奈米之間』製程需求。
如果放寬至20奈米來看,IC Insights預計2020年,小於20奈米製程產能佔所有晶圓產能
達48%,於2021年更可超越50%。這表示晶圓廠商面對16 / 14奈米,12 / 10奈米,或7 /
5奈米技術的需求於未來幾年將會加速。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不斷微縮晶片幾何尺寸的動機絕對可以帶來龐大商機,因為這樣做有
很多好處:包含:晶片獲得更高性能速度、更低的功耗、更小的單位面積成本等,但是有
時會出現回報收益遞減的問題,使得晶片設計人員懷疑如果投入高成本是否值得。也就是
說,過去強調的規模經濟成本的優勢不再適用於現今。
如此小於10奈米製程技術的相關設備成本已經飆升至許多IC供應商無法承受的地步。因此
,目前只有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能夠擁有小於10奈米製程技術的晶圓廠。
同時,設計難題(例如,繼續縮小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單元的體積)也阻礙了IC產業使
用多年的微縮方法。基於邏輯晶片(例如:微處理器,ASIC,FPGA和其他先進邏輯元件)
的複雜度不斷提高,也讓產業面臨著許多挑戰。
IC Insights認為,隨著複雜邏輯晶片的細微特徵尺寸的遷移速度繼續放緩,因此對於晶
片設計人員來說,愈來愈難證明花費較高成本是一種合理的投資。對於要求獲得更高性能
速度,更低功耗等應用中,廠商投資先進的FinFET製程及其他先進製程也受益匪淺。此外
,在新一代節點之間(例如:7奈米與5奈米之間),廠商也提出半代或現有製程的增強版
本,也幫助了廠商推進更成熟製程與獲益做出貢獻。
以國家別來看,南韓擁有66%的產能都是屬於「小於20奈米」製程技術。與其他地區或國
家相比,南韓在半導體的領先優勢依舊很明顯。畢竟,三星和SK Hynix都是記憶體大廠,
配合著三星這幾年全力衝刺應用處理器,南韓擁有最先進的晶圓產能集中度也就不足為奇
。
至於台灣,由於台積電擁有許多手機晶片的訂單,例如:蘋果、華為和高通,所以「小於
20奈米」製程佔總產能超過35%。至於28奈米,45 / 40奈米和65奈米仍扮演關鍵角色,仍
可繼續為台積電和聯電等晶圓代工廠創造大量業務。
至於中國地區,大多數「小於20奈米」的產能是由外資企業投資和控制,包括三星,SK海
力士,英特爾和台積電。長江儲存和中芯國際是僅有能提供「小於20奈米」製程技術的中
國公司。
3.心得/評論:
IC Insights預計未來五年,10奈米以下製程需求將持續增加,成為市場主流,但目前只
有三家公司有10奈米以下的晶圓廠。
--
Tags:
股票
All Comments
By Iris
at 2020-11-23T07:59
at 2020-11-23T07:59
By Anthony
at 2020-11-24T05:55
at 2020-11-24T05:55
By Edwina
at 2020-11-24T21:13
at 2020-11-24T21:13
By Jessica
at 2020-11-26T03:50
at 2020-11-26T03:50
By Damian
at 2020-11-29T03:15
at 2020-11-29T03:15
By Harry
at 2020-12-02T00:53
at 2020-12-02T00:53
By Candice
at 2020-12-03T05:38
at 2020-12-03T05:38
By Caroline
at 2020-12-04T10:00
at 2020-12-04T10:00
By Elvira
at 2020-12-07T23:54
at 2020-12-07T23:54
By Noah
at 2020-12-10T13:54
at 2020-12-10T13:54
By George
at 2020-12-11T07:36
at 2020-12-11T07:36
By Xanthe
at 2020-12-13T18:26
at 2020-12-13T18:26
By Cara
at 2020-12-16T09:55
at 2020-12-16T09:55
By Sierra Rose
at 2020-12-21T05:54
at 2020-12-21T05:54
By Ula
at 2020-12-21T23:36
at 2020-12-21T23:36
By Jake
at 2020-12-25T15:09
at 2020-12-25T15:09
By Donna
at 2020-12-30T13:18
at 2020-12-30T13:18
By Candice
at 2020-12-31T14:02
at 2020-12-31T14:02
By George
at 2021-01-04T07:05
at 2021-01-04T07:05
By Yuri
at 2021-01-07T08:02
at 2021-01-07T08:02
By Sarah
at 2021-01-10T22:49
at 2021-01-10T22:49
By Brianna
at 2021-01-11T09:13
at 2021-01-11T09:13
By Frederic
at 2021-01-14T06:11
at 2021-01-14T06:11
By Irma
at 2021-01-16T04:27
at 2021-01-16T04:27
By Connor
at 2021-01-18T22:53
at 2021-01-18T22:53
By Ivy
at 2021-01-21T10:15
at 2021-01-21T10:15
By Daniel
at 2021-01-25T22:36
at 2021-01-25T22:36
By Anonymous
at 2021-01-26T01:34
at 2021-01-26T01:34
By Audriana
at 2021-01-26T14:24
at 2021-01-26T14:24
By Faithe
at 2021-01-30T21:00
at 2021-01-30T21:00
By Ina
at 2021-02-03T00:13
at 2021-02-03T00:13
By Madame
at 2021-02-04T22:03
at 2021-02-04T22:03
By Ivy
at 2021-02-06T03:11
at 2021-02-06T03:11
By Isabella
at 2021-02-08T18:29
at 2021-02-08T18:29
By Hedda
at 2021-02-10T12:58
at 2021-02-10T12:58
Related Posts
台積電與合一的選擇
By Doris
at 2020-11-18T13:46
at 2020-11-18T13:46
3630 新鉅科
By Elma
at 2020-11-18T13:27
at 2020-11-18T13:27
奧迪、保時捷、賓利合作開發電動車
By Zora
at 2020-11-18T13:22
at 2020-11-18T13:22
台灣50 0050 成交量陡增?
By Susan
at 2020-11-18T13:10
at 2020-11-18T13:10
股市爆料同學會問題
By Vanessa
at 2020-11-18T12:49
at 2020-11-18T12:49